天祝县高原绿色蔬菜发展概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县域面积7149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东邻白银市景泰县,南接兰州市永登县,北靠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农业区相对无霜期90-136天,日照时数2500-2700小时,年平均气温-0.2-2.4℃。独特的冷资源气候,肥沃的土地资源,充足的有机肥资源,加之病虫害发生轻微,土壤、水源、大气洁净,是发展高原喜凉、耐寒绿色(有机)蔬菜的理想地带。境内兰新铁路、G30高速、312国道纵贯南北,338国道横穿东西,且东连省会兰州,西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绝佳的区位和交通运输优势。
与交通要道交汇的乌鞘岭是地扼东西、势控河西的咽喉,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有郁郁葱葱的茫茫林海,终年积雪的冰川雪山,碧草如茵的广袤草原。高山雪线下像晶莹的星星一样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大小湖泊。最为神奇的是称作拉姆兰措湖和丁却兰措湖的大小天池,天旱池水充盈、雨涝水不溢池,她们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千万年如一日守护着冰川雪线。另外,黄河和内陆河石羊河的10多条支流发源于此。海拔2050-4874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素有“高原金盆”之称。 居住着藏、汉、土、回等28个民族,常住人口约23万人。境内有马牙雪山、卡洼掌、小三峡、本康丹霞、石门沟、冰沟河等数十处自然景区、景点,曾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等称号。 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藏传佛教等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旅游者的天堂、探险家的乐园。
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天祝县委、县政府在组织县农业局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禀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带农户建基地的模式在华藏寺、打柴沟等7个乡镇稳定建成高原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培育壮大雪峰源、介实、富盛等多家龙头企业和绿茵、金农等100多家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和蔬菜生产、加工、贮运等一体化营销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快捷稳定的冷链营销渠道。通过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基地生产的蔬菜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现有34种蔬菜通过绿色食品认真,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龙头企业基地4个、合作社基地5个),4个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被正式授牌,出口农产品备案面积达到5万亩,备案出口品种24个。
天祝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品种、技术保障。目前主要种植蔬菜种类有食荚豌豆、蒜苗、紫叶莴笋、菜心、娃娃菜、菜用蚕豆、甘蓝、花椰菜、生菜、西葫芦等近20个种类上百个品种。
洁净的产地环境,独特的冷凉气候,肥沃的土地资源,充足的有机肥源,规范的栽培技术,适宜的种植品种,纯朴的农民群众,负责的技术队伍,保证了天祝生产的蔬菜不仅具有美观的品相,而且具有绝佳的品味和优质的品质。通过市场开拓、产品推荐和品牌打造,天祝高原绿色(有机)蔬菜深爱高端市场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国内一、二线城市和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我国的港澳台等地区。
随着高原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被农牧民群众不断掌握和熟练应用,天祝蔬菜种植水平和种植效益逐年提高,蔬菜种植已成为主产区农牧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天祝县蔬菜种植面积2012年以后一直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全县千亩以上蔬菜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就有18个。10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各类绿色(有机)蔬菜约30万吨,2019成功誉名“中国高原夏菜之乡”,2020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约8亿元,亩均产值突破1万元,蔬菜产业已成为适宜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稳定收入来源和促进全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生长在祁连山脚下的荷兰豆、菜心、紫叶莴笋等高原夏菜,不仅是富起来的中国居民餐桌上的美食,还要“漂洋过海”出口到世界各地。
生活在天祝高原夏菜种植区的广大菜农,播种的是殷勤的希望和满满的信心,收获的不仅仅是蔬菜,更是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更好的指导菜农无害化预防控制蔬菜病虫害发生为害,通过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措施实现农业有害生物无害化防控,天祝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经常邀请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专家来我县深入田间调查蔬菜生长发育规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天祝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把脉会诊,不断提高天祝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水平。
编辑:李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