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农业农村局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近年来,甘谷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为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补齐农业基础短板,筑牢农业压舱石
2019年以来,甘谷县农业农村部门累计投入1.098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9.07万亩(其中灾毁农田修复2.57万亩),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显著提高。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农田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规模化经营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积极发展旱作农业,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和种植机械化水平,为提高甘谷县粮食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项目管理规范,扎牢制度铁笼子
构建一套健全的统一推进机制。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评价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要求,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农业农村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高标准农田管理新体制。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的治理模式,先后在渭河、清溪河流域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确保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
建立一条链式的闭环监管制度。一是严格项目会商制。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协商、集体决策的制度。二是严格项目公示制。主动公开项目相关信息,畅通群众知晓渠道,确保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三是实行工程招投标制。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公开招投标。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制。严把分部工程验收关、监理旁站关、检测单位抽检关,确保质量过硬。五是严格验收制。实行层层验收、层层负责制度,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消号制管理,确保按期整改到位。
探索一建就用的高效利用模式。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同时正在研究制定《甘谷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办法(实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探索建立新型主体建后管护机制。统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作物品种全覆盖,实现农业、农民双增收。
三、保持战略定力,牵住农田建设牛鼻子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甘谷县农业农村局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全力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全年投入6084万元,实施灾毁农田修复2.57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目前,2.57万亩灾毁农田修复项目正在扫尾阶段,2.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开工前准备阶段。
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坚持县级主导,整体推进,做到同向发力,形成共推工作机制。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甘谷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甘谷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甘谷县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方案》等文件和制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统一考核,各相关部门按照部门职能,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扎实推进。
强化管理,规范施工。加强施工流程日常监管,实行项目常态化巡查制度,构建了政府监督、专业监理、工程竣工复核、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监管体系。严把设计、材料、工艺、监理、验收“五关”,确保质量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严格执行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制度,加强安全文明施工日常监管,做到警示标识标牌标线全面到位,确保施工期间实现“零事故”。
融合发展,发挥效益。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提升,改善农田水系、田间交通等条件,助力改善项目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稳产保供相结合,项目优先安排在“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以提升地力等级为目标,全面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保障粮食安全。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配齐农田设施,着力打造村美、田美的生态友好型高标准农田。
编辑:李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