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藏粮于地”补齐弱项短板 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凉州模式”
凉州区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抓政策机遇,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规划,明任务。坚持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全力打造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区。全区现有耕地146万亩,2019-2022年先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5.5万亩。
“五个聚焦”,抓建设。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措施,重点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等六大工程,重点配套滴灌等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最大限度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中的综合效应。一是聚焦“高标准”着力补齐短板弱项规划。采用“三上三下”、“三见面”工作机制,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抓重点。重点解决土地落差大、碎片化、渠系不配套的问题,实现水源稳定、高效节水、土地平整的目标。抓质量。采取群众义务监督、第三方质量监督、监理公司平行监测监督相结合,确保工程质量。二是聚焦“转方式”积极探索模式创新。推行“先转后整”模式。推动耕地碎片化连片整理,实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探索“多重收益”模式。引进龙头企业规模经营,雇佣当地农户进行田间管理,租赁当地农机开展作业,增加群众收益。创新“壮大村财”模式。新增耕地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便于农田后续管护和开发利用,实现从“建起来”到“管起来”、从“用得好”到“管得好”的转变。三是聚焦“兴产业”全力完善配套设施。注重要素集成。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和目标,推动基础设施配套、地力提升、技术推广应用等资源要素集成。注重资源调度。结合调蓄水池建设及水系联通工程,2021年、2022年项目灌溉模式采用滴灌、喷灌等设施,有效解决季节性缺水和大水漫灌问题。注重产业融合。依托项目建设,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四是聚焦“筹资金”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统筹整合一点。积极整合专项补助资金,统一下达、统一管理。争取配套一点。积极申请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科学布局、制定标准和内容,明确投资范围。鼓励自筹一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自主筹资,通过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做到建设一方、利用一方、示范一方、带富一方。五是聚焦“时间表”倒排工期抓进度。加快推进项目进度。区农业农村局党组确定以“局领导包片区,科级干部抓镇村,业务骨干蹲标段”的工作方式,点对点调度推进,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计划在4月中旬完成2021年第二批11.4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2年17万亩建设任务,已于3月19日集中开工建设,12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当年批复、当年建成、当年见效。
“四项变革”,促四化,一是撬动生产方式变革,实现生产规模化。采取“四统一”(统一签订流转合同、统一规划产业、统一平田整地、统一配套基础设施)措施,推动耕地碎片化连片整理,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撬动经营方式变革,实现土地集约化。项目区集约化生产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高效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土地流转后,农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三是撬动灌溉方式变革,实现水肥高效化。蓄水池的修建保障了供水水源,实现了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达到了节水省肥省工的目的。灌溉方式从传统的大水漫灌变成管灌、滴管,实现了工程节水、科技节水、管理节水。四是撬动收益方式变革,实现营收多样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在组织农户的过程中,群众获得了收益,集体得到了发展。土地流转后,农户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工作,实现收益的多样化。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