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提高中药材产业“四化水平” 确保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渭源县通过大力落实中药材产业各项任务,提高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交易市场化、监管信息化水平,推动中药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得到有效保障。
一、科学种植,着力提升中药材产业标准化水平
按照“南归北参川芪”的种植布局,稳步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水平。
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征集与收集,新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1个、新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份,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1千份。在会川和路园建成中药材种质资源繁殖和鉴定圃各1个,每个圃面积不少于30亩,开展中药材野生品种驯化、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二是加大中药材规范化绿色生产。以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大宗地产中药材为主,实施党参、黄芪、当归三个“百千万”工程,重点在新寨镇集中连片建设1000亩党参育苗示范基地、100亩党参种子繁育示范基地,在莲峰镇集中连片建设100亩黄芪育苗示范基地,在祁家庙建设100亩当归育苗示范基地。建设中药材核心示范基地9个8万亩,建成3个万亩省市级中药材抓点示范片带,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三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按照有种植基地、有良种供给、有农业机械、有产销订单、有储藏或加工场地的“五有”标准,扶持中药材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农产品初加工、烘干、储藏设施建设和种子种苗引进。2022年,计划扶持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10家,重点在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产地初加工等环节进行扶持。四是创建省级现代中药材产业园。以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药源基地”为总目标,以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按照“一带、两极、三中心、四片区”产业空间结构布局,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在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规范化仓储、现代化交易、聚集化园区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创建省级中药材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二、精深加工,着力提升中药材产业规范化水平
一是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660万元,在莲峰、会川等9个乡镇采用“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地加工车间+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建成中药材初加工车间10座,中药材专业村10个,每个车间带动初加工大户30至50户,逐步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二是着力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链。2022年投资2.2亿元的山东天成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渭源县精制饮片加工一期项目,已完成在发改局项目备案,正在开展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投资1800万元的贵州同德药业有限公司渭源中药精制饮片加工生产项目,目前已签订投资合同,计划盘活僵尸企业1家。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向农业部申报了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该项目2022年开始实施,连续实施3年,每年可下达项目资金1000万元左右。
三、完善设施,着力提升中药材产业市场化水平
一是围绕“六统一”和“四追溯”目标,持续加大对渭水源和会川江能中药材交易市场的整治力度,加强对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的安全监管,规范交易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品牌质量。二是加快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交易大厅及展厅建设,着力提升渭水源中药材市场管理服务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快渭源县物流园(一期)建设项目,逐步完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四是鼓励中药材农民合作社中药材冷藏库建设,支持仓储企业改造升级中药材市场现有仓储设施,增强规范化、标准化贮藏水平。
四、做好溯源,着力提升中药材产业信息化水平
督促中药材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严格落实“两证一标识”制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积极组建一体化中药材质量追溯信息化体系,搭建产地中药材追溯信息化平台,采集种子种苗来源、种植面积等关键信息,为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提供信息化服务,提升中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干燥、包装、仓储及销售全过程可追溯。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