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从贫瘠的土地到希望的田野
从贫瘠的土地到希望的田野,瓜州县用20万亩枸杞实现了这一愿望。
从盐碱地里的绿苗苗,到挂满枝头的红果果,再到承载希望的金蛋蛋,瓜州枸杞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艰难历程,创出了一条自主品牌之路。目前,“瓜州枸杞”品牌价值达25.5亿元,跃居2018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百行榜第89名,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促农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一
初秋,瓜州县双塔镇万亩优质枸杞种植基地整齐成片的枸杞园里,一串串的枸杞红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勤劳的乡亲们正忙着采摘。看着这一片火红的丰收景象,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党总支书记杨生祥感慨万千。2002年,他从甘肃礼县移民搬迁至此,见证了双塔人民从零起步不断发展的历史变迁。
双塔镇是疏勒河移民开发项目以整建制形式由地方政府参与建设并移交管理的新建移民乡,2006年3月正式成立乡,安置永靖、礼县、和政3县移民2762户12988人。
“一年内完善组织机构、三年内夯实发展基础、五年内解决农民温饱、十年内致富步入小康”,是省市县给双塔制定的奋斗目标。
“春播几口袋、秋收几粒子,出门满眼弥沙子、走路土淹脚脖子”,这是2006年双塔乡建乡初期的真实写照。面对基建缺失、生产落后、生态脆弱的发展困境,如何才能让盐碱地变成群众脱贫增收的高效田,如何让移民群众安心扎根双塔,实现省市县委“移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成为瓜州县以及双塔乡党委、政府面临的难题。
杨生祥所在的金河村,主要是来自永靖、礼县的移民,现在已有762户3688人。移民初期,整块新开垦的耕地,乍看起来与周边老乡镇的耕地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浇过两次水后,要么因为土壤板结不渗水,成为成片的“鱼池”,要么因为土壤返碱,“烧死”大片的农作物,小麦、玉米种了一茬又一茬,总是不能健康茁壮的生长。
2008年,金河村改种起了甘草、红花、孜然、茴香等经济作物,但增收效果依旧不明显。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生祥听朋友说种植枸杞经济效益不错,而且枸杞耐寒耐旱,又喜欢碱性砂质土壤,于是就尝试性地买了苗子,自己先试种了100亩。
和杨生祥同时开始试种的还有古城村。村支部书记杜会明带着十几户村民购买枸杞苗木、平整土地,试种了500亩枸杞。加上杨生祥的100亩,这600亩枸杞试验田成了缔造瓜州枸杞产业的“先驱”。
2010年,杨生祥的100亩枸杞丰收了,近40万的年收入让杨生祥“一夜暴富”的同时,也显示出强大的“榜样力量”。金河村的其他农户也开始纷纷效仿跟种,到2011年枸杞种植面积达到了1600亩,每亩地的纯收入达到了3000元。三年的枸杞种植实践,证明这里的土地、气候特别适合枸杞的生长,宁夏中宁的商贩来这里收购时发现,这里的枸杞品质比中宁的还好,于是在这里流转土地种植枸杞。中宁人的举动不但带来了枸杞种植技术,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当地农户种植枸杞的信心。
双塔镇农民种植枸杞脱贫致富的实践很快引起了瓜州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上决定把枸杞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采取补助的办法引导扩种枸杞,第一年扩种每亩补助400元,第二年扩种每亩补助600元。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2012年政府又提出了连片种植的奖励措施,即连片达到300亩,每亩奖励600元,连片达到1000亩,每亩奖励800元。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金河村的枸杞种植面积迅速从2012年的2000亩增加到2013年的8000亩,栽种面积占到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枸杞种植户每户的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双塔镇一时间枸杞栽种蔚然成风,到2014年,全镇4.2万亩耕地有3万多亩都是种植枸杞。杨生祥当年就收入了70多万元。
二
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枸杞产业并未能避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从2015年起,枸杞价格开始有所下跌,每公斤27元的均价,每亩地还勉强能纯收入1000元;2016年,均价跌至20元时,已是利润无几甚至赔本。这种低迷状态一直持续到2018年。
面对这一困境,杨生祥开始在枸杞市场中寻求出路。
“规模上去了,只当原材料卖肯定行不通,那样市场定价权永远捏在别人的手上。”深知这一点后,杨生祥在当年便成立了瓜州县世纪红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生产加工、商标注册、产品包装全方位打造自己的品牌,旨在打通从“田间”到“舌尖”的一站式营销。
过去,瓜州的枸杞都要先运往宁夏的中宁加工,然后通过当地的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不但受制于人,还增加了销售成本。
“如果我们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从源头把控质量,可以原产地追溯。资源优势都在手,市场就应该握在自己手里。”杨生祥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在自己的家门口建立枸杞交易市场,直接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7月16日,由瓜州县世纪红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650万元建设的瓜州县枸杞交易中心正式在双塔镇建成投运,交易中心配有标准化的客商住宿房间和食堂,全国客商在此可以免费食宿。中心枸杞日加工能力达到60吨,预计到年底交易枸杞干果3000吨以上,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同时可解决50余人就业。
记者在枸杞交易中心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将新鲜枸杞烘干、筛选、装箱,来自全国各地的枸杞客商正在挑选优质的枸杞“红宝”,准备装车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交易中心的建立,让我们免去了东奔西跑之苦。以前是零星收购,装满一车得几天,现在在交易市场当天就能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每公斤的运输成本将从以前的1.5元下降到0.9元。”河北客商路宏铎说。
“我们这个交易中心建成后实现了收购商和枸杞种植户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自枸杞交易中心运营以来,吸引长期外来订货客商60多人,流动客商达到了100余人,每天成交量达到800吨左右。”杨生祥说。
三
解决了流通问题之后,身为金河村党总支书记的杨生祥又开始谋划解决枸杞产业持续发展乏力的问题。
去年以来,杨生祥利用冬季集中教育和农闲时机,外出新疆、青海等地考察学习,投资32万元,建成了集枸杞新品种推广、枸杞立架、枸杞滴灌、紫光灯诱杀、反季节枸杞栽植大棚等内容于一体的零农残枸杞种植示范点1处,示范点占地200余亩。同时,推行“固定分红+基地务工”和“定价收购+二次分红”运营模式,吸纳78户农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瓜州县世纪红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祥龙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建成3000余亩的低残留枸杞示范基地1处。
“农户以枸杞地入股,统一使用公司指定的有机肥料、有机农药和技术规程,自己种植管理。枸杞成熟后,公司以高于当年市场价的价格全部收购。我们算一笔账,一户农户按合作社的标准种植20亩红枸杞,平均亩产干果200公斤,今年市场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8元,公司以43元保底价格收购。一公斤差价5元,每亩地差价1000元,20亩地就有2万元。”杨生祥说。
双塔镇金河村村民韩正贤2006年从礼县迁到了千里之外的瓜州县双塔镇落了户,全家6口人,靠着80亩枸杞生活。最近两年枸杞价格连续低迷,让韩正贤家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加入合作社就是好,按照合作社标准化管理,我今年的80亩枸杞长势好,品质也好,价钱还高,目前烘干的第三茬枸杞市场价每公斤28元,我的品质好,合作社收购价每公斤35元,预计4茬采摘完,我每亩地枸杞纯收入可以达到4000多元。”韩正贤高兴地说。
四
8月14日,在瓜州县双塔乡古城村万亩枸杞示范基地,来自河南的数千名采摘工三五成群拿着小竹筐正忙着采摘枸杞,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双塔镇党委书记许铎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仅双塔镇每年采摘枸杞用工量都在2万人以上,两个月采摘期,每人可以挣到8000元左右。
在位于双塔镇福泉村的瓜州县丰阳林木种苗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人正在安装变压器,分割更衣室。“丰阳林木种苗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枸杞种植基地2000亩,为了进一步提升枸杞品质、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枸杞附加值,我们今年筹资4100万元,新建成了鲜枸杞清洗车间、枸杞烘干车间、枸杞冻干车间、成品包装车间及货物储存仓库,预计9月份投产,产品主要销往兰州、广州、上海等地。”瓜州县丰阳林木种苗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天亮说。
“从今年起,利用3-5年时间,打造2万亩符合欧陆标准的低农残枸杞和零农残枸杞基地。同时,加大招商力度,激活民间资本,探索进行枸杞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将双塔打造为全县枸杞第一镇。”许铎对双塔镇枸杞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双塔镇只是瓜州县发展枸杞产业的一个缩影。2018年,瓜州枸杞产量达3.62万吨,占到甘肃产区的50%,枸杞销售收入占到移民收入的55.1%,已成为瓜州县助推脱贫攻坚、促农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目前,瓜州县已建成7个“万亩枸杞专业乡”、20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进昊泰生物公司建成全省首家一体化枸杞精深加工项目,培育壮大了立林生态、世纪红等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枸杞产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枸杞产业面积突破20万亩,枸杞“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8万亩,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预计2019年,瓜州枸杞干果产量可达4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一座符合欧陆标准的低农残枸杞和零农残枸杞基地,正在祁连山下、疏勒河畔逐步形成。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