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农技中心:多措并举 打下粮食安全“定心”剂
8月,是收获的季节,甘肃山丹地区的小麦已由翠绿的“生机色”渐次变得青黄“收获色”,微风吹过,麦浪滚滚,几台“雷神”略过农田,阵阵收获的气息迎面扑来。
当下,新冠疫情考验着甘肃的方方面面,粮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确保粮食安全,给基层农技工作者带来不小的挑战。山丹县农技中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科学规划下功夫,在新品种试验上做文章,在田间地头出实招,切实做好粮食安全工作,给农民百姓打上一针“定心”剂。
科学推广引进试验。今年以来,山丹县突出种植模式创新,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先后引进陇春46号、甘育8号、宁春59号等30个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陇春41号、陇春30号、宁春55号等早熟、矮秆、高产品种3个,通过主推“抗旱抗倒伏的优良品种、种子包衣、浅埋滴灌、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宽幅匀播”为主的技术路线,配套落实宽幅匀播新品种筛选、不同药剂拌种、新肥料梯度、不同肥效、不同种植模式、纳米铁拌种、宽幅匀播、喷施叶面肥对比等试验示范等推广综合科技示范1000亩,全程机械化提高了土地产出。为保障农民种地效益不下滑、种粮积极性不降低,推动全县粮食生产高质高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近年来,山丹县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三新”技术模式,逐步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使用,提高化肥利用率。以马铃薯为主,推广“三新”技术示范带,示范面积1万亩。在县域内、山丹农场、山丹军马场完成农户施肥调查206户,田间试验8个,取土化验数量138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07万亩,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1%以上。在产前、产中节点,以土壤养分、肥效试验和目标产量为依据,综合气候条件、作物、栽培措施、施肥方式等精准制定肥料配方,通过印发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发放施肥建议卡、短信服务、微信服务、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定期向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发布科学的肥料配方。同时充分发挥已建成的3个智能化配肥中心,8个“千乡千店,一屏一机”掺混配肥网点和46个配方肥销售网点,引导企业按照推荐配方研发生产配方肥、专用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全县化肥用量稳中有减。
强化病虫监测预警。严格按照《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调查规范》要求,科学设立小麦病虫测报点,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各乡镇适时开展病虫防控工作。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增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灌浆强度,增强抗逆能力,减轻病虫、低温冻害、干热风、倒伏和早衰等危害,减少小麦因灾损失。力争使全县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4%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群众满意度达到85%以上。同时针对河西片区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通过高效耕作、有机物料深施还田、绿色覆盖、精准施肥等关键技术及种植制度创新,鼓励尝试更多的作物套作模式。通过示范推广“粮+菜”复种模式、粮+粮”套种模式、“粮+粮+菜”套种复种模式,包括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大豆、西瓜+南瓜等适水种植综合模式。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种粮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炎炎夏日控疫情,滚滚麦浪抓生产。迎着朝阳,冒着酷暑,肥沃的山丹大地上,人人面带笑容,颗颗小麦喜笑颜开,金黄的油菜花沁人心脾,田间枝头瓜果飘香......好一副繁荣的景象。山丹县正逐步走上一条集约化生产、技术型发展为引领,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丹麦”特色高速路。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