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强化措施落地 推进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保护农业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征文参赛作品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历史原因,工矿企业“三废”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畜禽粪便过度使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秦州区部分区域耕地土壤遭受污染。秦州区高度重视耕地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分类施策,农用优先,预防为主、治用结合”的原则,强化措施落地,深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强化组织领导。区农业农村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农业农村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农环站、土肥站、植保站、质监站、农业综合执法队等成员的耕地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把开展耕地安全利用调查、示范推广安全利用措施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粮食安全生产、污染防治攻坚战等目标考核责任制。紧紧围绕“土十条”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各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工作月报告、月督查、月例会、月通报四项制度,对标对表、挂图作战、按时交账。同时加强与镇、村及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机制,为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加强技术合作。积极引入第三方科研技术支撑机制,委托甘肃省地矿局一勘院为耕地安全利用调查、技术措施试验、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明确了受污染耕地的面积总量、分布区域、具体地块、所属农户、种植制度等信息,建立了分类清单。围绕筛选低积累作物、优化施肥、深翻、叶面调控、土壤改良及合理轮间套作等农艺措施,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低积累玉米+深翻耕+优化施肥+叶面阻控和低积累玉米+钝化剂+优化施肥2种安全利用模式,构建了低积累品种替代—化学改良—农艺管理的安全利用技术体系。
落实监测调查。加强农产品协同监测和实施效果评价,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耕地土壤质量环境类别划分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72万元,争取市列科技项目资金6万元,区级土壤污染防治资金5万元,全部用于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逐步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为顺利实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抓好宣传培训。结合世界土壤日、全国土壤日、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形势多样地开展受污染耕地防治知识和技术宣传,普及土壤污染环境保护知识,宣传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邀请直播天水、秦州电视台对秦州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严格管控工作进行了2次跟踪报道,开展技术培训活动6次,营造了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秦州区将突出重点、因地施策,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一是建立分区分类污染防治体系。充分考虑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土壤重金属与农作物吸收的藕合机制,结合不同技术的优缺点,筛选并制定最佳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模式。二是重视污染源解析与源头管控。定性识别污染物来源,开展源头管控,严格切断污染来源,减少农田污染物的输入。三是规范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监督农业生产经营者按照农业投入品及农田灌溉用水等相关标准及规程进行操作,保障土壤生态健康。四是完善技术集成和应用。从当地主推品种中筛选更符合实际的低积累作物,建立重金属低积累品种资源库,分类制定其栽培调控措施及田间应用规范。建立钝化剂、叶面调控剂产品使用名录。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创建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修复治理技术。五是建立安全利用效果评估机制。从土壤理化性质、从农产品安全、品质及产量等方面对各类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实现土壤—作物—人体完整生态体系的良性发展。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