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金昌市: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保障农业绿色持续发展

2022年10月27日 甘肃三农在线 王维红

——“保护农业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征文参赛作品

为加快推进现代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昌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抢抓机遇,创新思路,进一步开拓农业环境新思路,探索农业环境新途径,初步形成了“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垄膜沟灌、膜下滴灌高效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高原夏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戈壁农业发展,我市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全市每年农膜覆盖面积约60万亩,使用量接近3900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覆膜方式由最初的半膜覆盖发展到全膜覆盖,种植农作物由瓜类覆膜发展到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作物覆膜。2021年全市地膜覆盖作物面积88.16万亩,农膜使用总量为6118.4吨,累计回收当季残留在田间地头、沟渠道路的废旧农膜5300吨。

伴随着农膜需求和生产的逐渐增加,田间废旧农膜也与日俱增,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措施、投入治理经费、加强宣传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整治“白色污染”。经过多年的治理,废旧农膜“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废旧农膜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网络、手机、广播电视、报纸、培训班等方式,深入宣传贯彻《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国家及甘肃省《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标准》,在每年春秋废旧农膜大量产生季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广大农户和经营主体对农田残膜危害的认识,增强了捡拾废旧农膜的自觉性,发挥了农民及经营主体在治理残留废旧农膜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制定政策措施。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废旧农膜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金政办发〔2015〕69号) 《关于禁产禁销禁用超薄地膜的通知》(金政办发〔2016〕68号)《关于加强当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列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每年列支专项资金36万元,用于废旧农膜治理,为废旧农膜回收提供了保障。

三是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合理确定实施内容,严把采购地膜质量关,优化“以旧换新”兑换方式,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开展地膜覆盖适宜性评价,强化地膜源头减量,有效防止地膜滥用。推广地膜高效科学覆盖技术,推动通过抗旱品种选育、种植结构调整、一膜多用、改进覆盖等方式,提高地膜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强度,科学推进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加强制度创新和模式引领,整县推进,形成技术可推广、运营可持续、政策可落地、机制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四是建立了回收网络体系。重点扶持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5个,建立了回收网络体系,实现了覆膜区域回收全覆盖。扶持废旧农膜加工企业8家,所产的滴管带、井盖、井圈等产品,远销省内外,有力的带动了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五是建立了农田保洁员制度。常年聘用农田保洁员234名,负责捡拾田间地头、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等公共区域的废旧地膜,动员农户及时清理自家农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六是抓好源头防控。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禁产禁销禁用超薄地膜的通知》,加大监管力度,严禁非标地膜出厂、入市、进田,全面推广标准地膜。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地膜,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

七是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制度,督促乡(镇)与土地流转企业、大户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协议,交纳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督促企业和大户发挥废旧农膜治理的主力军作用。

八是加强科技支撑。示范推广新型环保地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技术,适时揭膜技术,一膜两用技术,引进推广废旧地膜捡拾回收机具,提高回收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只重视增收问题,却忽略了废旧农膜对土壤性状、耕地质量的污染,对此造成的环境污染认识不到位。

二是废旧农膜回收难度大、成本高。玉米、辣椒等高茬口地块残膜不便于机械捡拾,回收难度大,回收率低。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种植规模大,每亩地膜的回收成本在30-40元之间,企业负担重。

三是企业回收加工成本高、效益低。目前,废旧农膜加工的产品仅限于井盖、塑料管和垃圾袋,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只能维持企业生存,企业运行困难。

四是群众捡拾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捡拾地膜收益与务工收益差距大群众回收废旧农膜积极性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提高捡拾的积极性。

二是大力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进一步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

三是深入实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创建项目,创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制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推广“以旧换新”回收模式;鼓励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拓展以废旧农膜为主要原料的新产品研究开发。

四是不断扩大“保证金”制度覆盖面。针对规模化流转土地经营主体,逐年扩大废旧农膜回收“保证金”范围。

五是继续推行农田保洁员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全市保洁员数量不减,薪酬有保障。至2025年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

六是加强考核督查。各级政府要将废旧农膜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督促。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加强监督检查,及时通报检查情况。

尾菜处理利用

一、基本情况

2021年,金昌市高原夏菜面积33.73万亩,蔬菜总产量114万吨,尾菜产生量约50万吨。2022年,全年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35万亩,预计蔬菜总产量可达120万吨以上,尾菜产生量50万吨以上。金昌市蔬菜恒温保鲜库库容累计达145万立方米,年贮藏周转能力110万吨以上,我市尾菜大量产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10月,处理压力主要在流通环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不断拓宽了尾菜的处理途径,提高了尾菜处理利用率,全市尾菜处理利用率从2015年的30.7%提高到了2021年的46.34%。

二、重点工作

近几年,我市以永昌县的流通集散地、仓储库区为重点,培育蔬菜仓储购销加工企业29家,建立了“企业主营+政府补贴+菜库付费+社会共治”的良性运营机制。今年永昌县还制定了“十条措施”助力尾菜处理利用。全市年尾菜产生量35-45万吨,加之一些企业从周边地区收购蔬菜进行加工外销产生的尾菜,全市年尾菜产生量接近50万吨。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通过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蔬菜尾菜“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食品化”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断改进尾菜综合利用技术,拓宽了尾菜的处理途径,超额完成省级目标任务。

(一)加强田间尾菜处理。开展尾菜直接还田技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做好技术推广,在城关、焦家庄、东寨等乡镇和金海彧、金从玉等企业,开展娃娃菜尾菜深翻直接还田技术试验示范。将库区尾菜直接倒入耕地,通过晾晒、杀菌杀虫等技术措施,深翻30CM入田,通过采集土样,观察记录、综合评估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2021年示范面积1500亩,深翻还田娃娃菜尾菜4500吨以上。辐射带动当地尾菜处理利用率不断提高。并积极推广及尾菜堆肥、沤肥直接还田示范。

(二)加快建设尾菜处理利用企业。培育壮大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青清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特别是2021年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550万元,其中:永昌县蔬菜流通环节尾菜处理利用“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拨付元生农牧科技公司140万元、青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60万元,鼓励引导尾菜处理企业加大尾菜处理利用,其余300万元拟对正在建设中的际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尾菜工厂化处理企业予以补助。在蔬菜流通环节通过尾菜“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综合利用,创建以尾菜水、尾菜渣综合利用为方向的尾菜资源化利用模式,极大的解决了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给农业农村污染带来的瓶颈问题。

(三)加快尾菜综合利用。处理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作为畜禽饲草料利用。蔬菜基地周边群众特别是养殖规模较大农户主动到田间地头、仓储购销企业拉运尾菜,将尾菜稍作晾晒或将尾菜与秸秆混合当做饲料饲喂畜禽。二是田间地头肥料化利用。将尾菜在田间地头堆肥、沤肥或者直接还田,通过肥料化处理就地消化。如:金从玉公司菜心收获后将尾菜直接翻入土中,放置几天后经反复旋耕再播种。三是工厂化集中处理。工厂化尾菜处理利用是处理尾菜的必由途径。永昌县元生农牧科技公司建成一条年处理能力15万吨的尾菜加工线,尾菜压榨后,产生的菜渣用于饲料或有机肥生产,产生的废水用于沼气。四是加工黄储饲料。利用尾菜水分多的特点,将其与玉米、小麦秸秆,发酵菌、尿素混合,机械化生产黄储饲料,可以饲喂牛羊。五是未经有效处理的尾菜采取集中晾晒方式处理。利用我市戈壁荒滩面积大,光照时间长、风多风大、气候干燥等特点,将尾菜集中在戈壁荒滩上进行晾晒,再把干菜作为饲料利用。近期,通过招商引资,准备实施尾菜制作干菜、泡菜项目。

(四)加快示范引领。连续5年争取省级资金创建示范区,在永昌县焦家庄镇陈家寨村、东寨镇龙口村、六坝镇五坝村等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蔬菜区,建立省级尾菜处理利用生产环节示范区3个,在水源、六坝镇划定3处区域对部分尾菜集中晾晒处理。依托东寨镇天绿合作社农畜结合、种养结合循坏利用模式,开展尾菜牲畜过腹还田、尾菜打包制作青饲料技术推广示范,每年示范面积500亩。在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尾菜流通环节规模化处理“饲料化、肥料化和能源化”综合利用示范区1个,探索“行政推动、科技带动、示范促动、宣传发动、公众联运”的尾菜处理利用工作机制,构建尾菜还田肥料化利用、饲料化种养循环利用、以沼气、沼液综合利用模式,扩大示范区成果,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确保了示范区田间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五)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合作,并依托省级尾菜处理利用专家团队,组织开展尾菜处理利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了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补齐尾菜处理利用科技短板。并积极引进尾菜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生产企业和相关技术设备,不断改进现有尾菜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加强尾菜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探索寻找尾菜处理利用的新途径。

 三、存在的问题

尾菜具有含水量高,易腐烂变质;数量巨大,产生比较集中;资源化利用增值空间小,产生种类多,本身无毒害性,监测难度大等特点。

一是尾菜处理利用技术不成熟。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研究出一套简单易行、经济有效、便于操作的尾菜处理成熟技术,特别是田间地头处理技术,如:堆(沤)肥、直接还田技术,费工费时、效益低下,老百姓积极性不高。同时,也没有研发出性能稳定、性价比高、企业易接受的成套尾菜处理生产线。

二是工厂化处理成本高,处理量严重不足。尾菜工厂化处理吨成本约90元。金昌市高原夏菜尾菜年产生量50万吨,特别是7-10月尾菜产生量大且集中,此期间,堆(沤)肥、直接还田、饲料化利用等消纳量十分有限。由于探索建立的“企业主营+政府补贴+菜库付费”机制无法落实,工厂化处理企业运行艰难,导致尾菜产生高峰期处理利用压力大。

三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流转土地种植蔬菜,为减少入库蔬菜量,采取“半净菜”收获,蔬菜收获后大量尾菜遗留在田间地头,不予处理。一些收贮企业加工过程中产生尾菜,一部分就近倾倒,不愿到划定区域晾晒。以上行为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抓住关键季节,加大尾菜处理利用力度。当前,正处在尾菜产生高峰期,我们将深入蔬菜生产重点乡镇,生产基地、仓储企业,逐一排查尾菜处理利用情况,督促县区落实属地责任、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层层压实责任,加快推进现阶段尾菜处理利用,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突出重点环节,强化田间地头尾菜处理利用。督促县区建立尾菜田间处理利用示范区,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田间地头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技术;指导经营主体加大娃娃菜尾菜直接还田力度,就地就近消纳尾菜;同时鼓励、引导广大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主体,到田间地头收集尾菜进行饲料化转化,减轻流通环节尾菜处理压力。

三是紧盯重点领域,加强菜库尾菜去向监督管理。“菜库”是尾菜产生并造成污染的重点来源。工厂化处理利用是解决高峰期尾菜的主要渠道,针对“企业主营+政府补贴+菜库付费”尾菜处理利用机制,指导县区尽快出台尾菜工厂化处理利用定价方案和各方付费管理办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推动已建成的两家企业正常运行;加强省级财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落实监管,督促际达生物及金川区尾菜工厂化处理项目尽早建成运行。监督菜库尾菜主要流向工厂化处理企业及县区政府划定的尾菜晾晒区域。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