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探索建立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
今年以来,天水市全面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志治“六治”融合体系,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善为善举,社会充满活力、发展和谐有序,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抓党建强引领,让乡村“政治”有导航。坚持抓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通过开展“带头人培优”“党支部创先”“村经济突破”“先锋队建功”等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一方面,借助乡村换届和基层干部队伍调整机遇,持续优化乡、村两级干部队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降至39.9岁,高中及以上学历达到97.1%,2240个行政村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确保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的纵向组织体系最底层、最下游的“终端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岗位练兵”活动,突出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全面开展政策宣讲和业务比武,让干部在农村课堂中受锻炼,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确保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的绝对领导力量最前沿、最末梢的“神经元”作用。
抓民生强谋划,让乡村“自治”有智囊。将建立健全民生服务体系作为强化基层治理的核心任务,通过群众服务自治,推动村级服务窗口“分类化”、民生事务服务综合化,新扩改建村级阵地174个,完成全市行政村标识标牌清理规范,创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723家,全面谋划构建政务、便民、法律、文体、关爱等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模式,让群众在“群里头”问事、在家门口办事、在“村里头”干事,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等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老人5.93万9.25万人,通过帮办实事好事,积极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抓重点强统筹,让乡村“法治”有参谋。坚持把“法治天水”“平安乡村”建设作为保障农民权益、净化农村法治生态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乡村建设体系。一是坚持依法治理。推动落实《天水市加强法治乡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等工作计划,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社区创建,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国家级3个、省级18个、市级25个。二是开展法规宣传。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团10个,下派260名市级专家服务乡村基层,开展法治咨询和培训等7500余人次。三是推动平安建设。围绕农业行业非法制售、集体资源非法侵占、合作社非法集资和扶贫资金、土地租赁承包等5个重点领域,抽查农资企业经营门店77个,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01件,结案96件、结案率94%,落实涉农仲裁经费11万元,受理调处土地承包流转等各类纠纷52件。
抓服务强机制,让乡村“德治”有保障。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扩面提标为途径,持续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推动乡风文明向乡村前沿延伸。一是深化乡村道德建设机制。通过评选文明家庭27户、天水好人28人、甘肃好人2人等,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塑形铸魂作用,营造农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干事创业的良好风尚。二是树立乡村道德建设品牌。积极利用市内媒体平台,发布先进模范事迹70余条次,讲好身边好人故事,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能量。组织50余名道德模范向乡村刊播“陇小飞”公益广告200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4万余份,厚植厚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发挥文明创建活动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成果,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有效途径,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124个、实践站2839个、实践基地213个、实践点118个、实践分站126个,实现了中心、所、站全覆盖并向乡镇社区、农村学校延伸拓展。
抓核心强落实,让乡村“智治”有动能。广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和群众网络安全教育,加大“互联网+管理”推进力度,充分运用防返贫监测、厕所革命数据、防汛减灾和疫情防控等数据比对和录入系统,发挥好党务、村务、财务数据共享和数字乡村建设作用,积极构建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依托村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快政务服务应用向农村下沉,全面加大“甘快办”注册录入和应用,逐步实现乡村医疗、养老、教育、农技推广等智能化公共服务全覆盖,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养老金领取、水电费缴纳等公共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推动益农信息与快递、电信、电商、金融等商业网点和服务站叠加服务功能,为乡村治理插上数字翅膀,确保乡村治理“智治支撑”,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升级,构筑起动力型、效率型、长效型的乡村治理体系。
抓队伍强实效,让乡村“志治”有力量。坚持在乡村治理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孝亲感恩、教育无声。一是落实村规民约。通过制定符合村情户情的村规民约,树立孝老爱亲、尊师重教等引领新风尚的方式,评选“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与道德模范等,让村风家风正起来。二是挖掘本土资源。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村魂碑等,大力挖掘本村或临近区域精神文化资源,追怀历史遗存,讲述红色故事,让精神信念实起来。三是开展励志教育。通过组织“村村响、村村讲”“村村写、村村画”“文明实践、理论讲座”微课堂、农村广播定点报等活动,持续开展“忆先辈传家训讲家风”等文明新风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2万多人次;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乡村励志活动,让返乡能人讲创业、让成功人士讲致富,让乡土人才讲经验,让信心决心竖起来。
信息来源: 天水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
编辑:庄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