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助推农村人居环境再提升
——“保护农业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征文参赛作品
在西北干旱区,地膜已经成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农业资源,因地膜是春季田间用于土地保温、保湿,保障冬季粮食作物稳增长的“功臣”。同时因其成本低、质量轻、拉伸屈服性能好等优点,被大量生产使用。但是地膜的主要原料为聚乙烯,其存在易老化、难分解的特点,大量残留下来的地膜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还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破坏了土壤层结构,影响通透性,从而降低了水循环,影响植被,严重威胁我们的生态环境。废旧地膜残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为切实加强农村废旧地膜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地膜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废旧地膜专业化回收网点发挥积极作用。
图1 静宁县2014-2021年废旧农膜回收率
从图1可以看出,2014-2021年废旧农膜回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静宁县形成了一条政府主导,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拉运加工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
全县24乡镇共建设25个农膜(含果园反光膜)专业化回收站,每站配备建设回收场地300平米,回收设备12套,采用“以旧换新”、“现金回收”、“小商品兑换”等多种手段对当年产生的废旧地膜进行回收,确保全县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年回收地膜4200吨左右。
为了使旧膜回收工作顺利开展,我县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旧膜回收日常监管制度。年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企业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协议书》,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企业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包片乡镇、回收网点签订《废旧农膜回收协议书》及承诺书。
图2 静宁县2022年废旧地膜回收协议签约仪式
各个乡镇紧抓关键时间节点,严格落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严格按照“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思路,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宣传废旧地膜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以及做好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图3 废旧地膜回收网点“以旧换新”及“小商品”兑换
二、废旧地膜加工企业加大生产。
金生和塑业重新硬化场地和更新加工机器,分昼夜两班加工生产塑料颗粒,按照旧膜和粒子6:1的比例热火进行中,每天大概出粒10吨。静宁县农技中心主任杨富位认真查看再生造粒情况,一并嘱咐安全生产相关注意事宜。
“我们全面落实《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希望从根本上消除白色污染,减轻废旧地膜对土壤的损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梦想”杨富位主任说。
图4 杨富位主任督查金生和生产情况
采用湿法造粒,回收来的废旧地膜含杂比较大,主要是泥沙和柴草,须用大量的水进行清洗,清洗效果直接决定了再生颗粒的品质,具体流程如下:
图5 湿法造粒流程
三、市场督查地膜合格率。
做好农用地膜质量管控工作,是确保春耕备耕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富的重要途径。开展农用地膜质量管控工作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农环站全员出动,亲自到地膜出售店查看地膜合格情况,力争全县地膜覆盖均使用0.015mm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
图6 农环站人员市场查看地膜合格情况
四、废旧地膜残留定位检测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农村的宝贵财富。静宁县农环站按照地膜残留检测全面覆盖的原则和建立长期稳定连续的检测网络的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征、覆盖作物、种植制度、地块面积、覆盖年限、回收方式等情况。
按照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制定的废旧地膜残留监测规程要求,与我县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加强地膜应用和残膜污染监测,充分发挥专家指导作用,全县共设置20个数据采样点,按照统一操作规程,开展定位监测,按年度采集数据并上报。主要工作包括长期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及数据上报。
图7 废旧地膜残留监测取样
图8 2018-2022年地膜残留量
图8表明2018-2022年静宁县废旧地膜每亩残留量都在1.6Kg以下,按照农田地膜残留量限值及测定(GB/T25413-2010)规定,待播农田耕作层内地膜残留量限值应不大于75Kg/hm2,即每亩地膜残留量不能大于5Kg。静宁县2018-2022年地膜残留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说明地膜残留量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
下一步,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充分认识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严格落实各乡镇、企业回收任务,有效治理白色污染,不断推动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