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水利水务 农科天地 甘肃供销 走进农垦 甘肃林草 处站动态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农技推广 乡镇快讯 三农人物 三农视频 图说三农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靖远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整县推进典型案例

2022年12月07日 甘肃三农在线

图片1.png

一、概况

(一)县域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靖远县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东部,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177个行政村、15个社区,总人口50.36万人,常住人口37.3万人。由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构成。靖远地处甘青宁蒙经济长廊中心地段、兰州-西宁城市群和兰白都市经济圈内,白宝铁路、京藏高速、国道109线、国道247线、省道209线及正在建设的中卫至兰州高铁穿境而过,距白银70公里、兰州12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2.气候环境。靖远属甘肃中部干旱区,大陆性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全年全县年总降水量211.9mm,年相对湿度53%,年平均气温10.6℃,年最高气温39.1℃,年最低气温-21.7℃,年平均地面温度13.4℃,年无霜期216d,年日照时间2530.7h。

3.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21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3亿元,是2016年的1.35倍,年均增长4.7%;人均突破两万元大关,达到22405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82亿元,是2016年的3.53倍,年均增长8.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2亿元,是2016年的1.39倍,年均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731元、12664元,比2016年增加9087元、4579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1%、9.3%。

图片2.png

(二)畜禽粪污概况

根据靖远县直连直报系统数据,2021年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655.38万头(只),畜禽粪污产生量约186.8万吨,粪污综合利用量170.7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 91.38%,与2020年相比,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0.12%。其中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产生量95.48万吨,利用量90.24万吨,利用率94.52%; 规模以下养殖场粪污产生量91.32万吨,利用量80.46万吨,利用率 88.11%。

图片3.png

(三)种植业概况

根据《靖远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21年),现有耕地205.63万亩,其中,水田2.79万亩,占1.36%;水浇地67.84万亩,占32.99%;旱地135.0万亩,占65.65%。全县谷类及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2.339万亩,产量79.8535万吨;豆类种植面积为4.9266万亩,产量0.9692万吨;薯粮种植面积为13.1441万亩,产量3.88万吨;油料种植面积为5.1934万亩,产量0.529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为15.5832万亩,产量73.8628万吨;瓜类种植面积为35.1322万亩,产量79.6839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19.4139万亩(含枸杞16.2243万亩),产量3.3704万吨。

二、总体设计

(一)组织领导

为高效实施项目,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落实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理念,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统计局、科技局、审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规划制订、协调沟通、力量配备、条件保障等,解决有关具体问题。

(二)技术指导

为做好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成立了由市、县技术推广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县畜牧中心、县农机服务中心、能环站、质检站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与模式创新小组,全程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和培训,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探索粪肥还田新模式,开展田间试验及效果监测等工作。

(三)合理布局

项目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场地、有技术、有设备、有基础的“六有”标准,采取自愿申报的原则遴选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经层层筛选、严格审核,在全县公开遴选12家服务主体,均匀分布于县域内,涉及五合、东升、永新、东湾、刘川、北湾、高湾和乌兰8个乡镇11个行政村,服务范围覆盖全县18个乡镇177个行政村,使得服务范围不受距离的限制。

(四)管理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总体原则,坚持养殖发展与污染治理并重、清洁生产与生态保护兼顾,提质增效与拓宽收入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场施策、构建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格局,逐步完善畜禽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环节机制,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整县推进。

(五)工作机制

1.总体思路。秉持“种养结合、变废为宝”的绿色发展理念,始终以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消除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地力为目标,充分发挥规模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地域和资源优势,把养殖—种植相结合,有机—无机相融合,生产—服务相契合作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整县推进的基础保障。坚持以种养结合为导向,以扶持第三方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引导农户施用腐熟农家粪肥为重点内容,以粪污肥料化、基质化、资源化利用为主要路径,实现县域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的目标。

2.工作方法。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与模式创新小组作用,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出发点,以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瞄准点,以腐熟农家粪肥还田为落脚点,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实施方案、强化全过程监控、加强粪肥质量监管、明确项目运行模式、推广应用成熟技术模式,同时,加强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结果公示、技术指导、资料归档等十个步骤细化流程,确保项目建设服务到位、粪肥到田,畜禽粪污得到最大程度解决,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部门协调。县级人民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是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者。一是县领导小组切实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和实地督导等方式,调度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问题,落实相关单位和乡(镇)职责。二是县农业农村局财务室、综合股、农技中心各站所、分管领导等10人联合组成的县级专家组、验收组和督导组,共同负责项目评审、指导、验收等具体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协作,合力推进项目实施。

图片4.png

三、运行模式和技术模式

(一)运行模式

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特征和各服务主体经营范围,充分考虑农户施用粪肥习惯和不同类型粪肥接受程度,在项目区优化应用了三种运行模式:

1.“规模养殖场(提供粪源)+有机肥生产服务组织(收集、处理、转用、还田)+种植基地”模式。由遴选出的项目服务主体收集养殖场畜禽粪污,利用生物菌剂堆肥发酵技术和专业机械设备对原料进行堆沤腐熟,并将腐熟的粪肥转运至种植基地,利用还田机械进行撒施、穴施、沟施、条施等方式施肥。

2.“分散种植户(提供粪源)+技术托管(处理、腐熟)+转运还田”模式。由分散种植户提供粪源,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托管服务,依托服务组织翻抛机、铲车、挖掘机等器械和腐熟技术,在农户田间地头或粪污堆放场地就地就近进行逐户堆沤腐熟,然后将腐熟的粪肥通过转运、还田等机械设备分别施入到各自田块,实现畜禽粪污腐熟还田托管式服务。

3.“规模养殖场或农户(提供粪源)+沼气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收集、发酵)+沼液管道(沼渣转运)还田”模式。该模式由沼气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收集养殖场、分散养殖户粪污,通过厌氧发酵生化反应技术生产沼液沼渣,并将沼液沼渣通过管道输送和专用运输车配送到农户田块进行还田。

(二)技术模式

在不断探索总结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三种技术模式,并在全县推广应用。

1.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在已遴选的12家服务主体中,选择10家推广应用“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技术模式,还田作物涉及以枸杞、西瓜、蔬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6种经济作物和以玉米、小麦、水稻、杂粮等为主的7种粮食作物。

2.生物有机肥+配方施肥。在项目区内,针对粪肥还田与农户种植季节性错位问题,推广应用了“生物有机肥+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对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植户进行物化补贴,亩均补贴生物有机肥120kg。

3.沼液沼渣+社会化服务。以五合镇白塔村生产沼液沼渣的2家服务主体为中心,辐射带动靖安乡、东升镇等附近乡镇及村社施用沼液沼渣,推广应用“沼液沼渣+社会化服务”技术模式。该模式还田作物主要以枸杞、西瓜、玉米和小麦为主。

四、实施成效

(一)项目完成情况

2022年,全县共完成粪肥还田面积10.0051万亩,其中施用农家堆肥还田9.05万亩,施用沼液还田0.45万亩,生物有机肥施用0.5051万亩,共施用腐熟粪肥9.1741万吨,沼液沼渣0.8146万吨,施用生物有机肥606.07吨。收购羊粪、牛粪、猪粪等畜禽粪污18.4741万吨(羊粪占30.6%,牛粪占38.2%),腐熟农家粪肥13.8556万吨。

(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升

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659.23头(只),畜禽粪污产生量约188.19万吨。通过项目实施,粪污综合利用量171.97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91.39%,与2021年相比,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了0.01%。

(三)化肥减量效果显著

一是化肥减量增效效果显著。按照当年农户施肥调查数据计算,项目区亩均化肥施用量为35.02kg/亩(以下涉及化肥用量均为折纯量),较2021年减少化肥用量1.751kg/亩以上,全县减少化肥用量约166.345吨。二是化肥利用率提升显著。依据试验统计数据,2021年县域内化肥利用率(氮肥)为40.66%,2022年化肥利用率达到了41.24%,两个年度相比化肥利用率提高了0.58%。三是有机肥应用面积和数量增加显著。根据“农业农村部肥料施用业务管理系统平台”统计,全县有机肥施用面积到达了86.99万亩,有机肥用量达到了171.97万吨,亩均用量1.98吨。

(四)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结合农户施肥习惯和经济基础,推行“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试验示范,充分利用腐熟粪肥还田发展有机枸杞、有机蔬菜等优势作物种植,建立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模式。服务主体将养殖场粪污、作物秸秆、尾菜、尾瓜等通过收集、集中发酵腐熟,以“服务”为纽带,提供液态、固态粪肥“收、存、腐、撒、用”全套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服务区域种养脱离的现状。

五、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服务主体新增效益。服务主体将腐熟好的有机肥,按照粪肥还田全过程服务成本销售给服务对象,仅享受87元/亩最低财政补贴金额计算,则12家服务主体新增经济效益至少826.5万元以上。

2.种植农户新增效益:项目落实畜禽粪污循环资源化利用任务面积9.5万亩,施用粪肥种植户节本增效按130元/亩计,共计节本增效1235万元;项目落实生物有机肥施用面积0.5051万亩,种植户节本增效按90元/亩计,共计节本增效45.459万元。综上所述,通过项目实施,种植户可实现新增经济效益总计1280.459万元。

(二)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项目,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了91.39%,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比例不断提升,达到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利用,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进养殖与种植业的紧密衔接,形成种养循环一体化。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户收入渠道,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养殖场周边环境,通过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切断有毒有害病菌的传播途径,有利于人畜身体健康。为解决养殖场普遍存在的粪污流失、污染河道等问题找到了一条科学的出路,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卫生也将因此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

(4)可持续影响

项目积极探索耕地地力提升与畜禽粪污还田衔接机制,打通种养循环堵点,聚焦绿色发展,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增加有机肥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力争通过3~5年试点,扶持一批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粪肥还田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培育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一批成熟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创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为后续大面积持续推广应用提供宝贵经验。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