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农业农村局:牢记殷殷嘱托 做强特色产业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带着信念、感情、使命学,感悟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体会蕴藏的独特思想魅力,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坚持深学细悟,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铸魂
一是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刻阐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鲜明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二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我们要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这“六个坚持”,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高度,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科学理论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奋进新征程,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四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关键所在。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追求。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注重学以致用,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关注农业农村工作,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作为“三农”工作者,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新武威”要求,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把农民镶嵌在产业链上,让产业兴起来、乡亲富起来,为建设农业强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守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围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个关键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装备建设,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2万吨以上。紧扣种植基地建设、产业链条延伸等关键环节,严格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制,突出耕地质量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等重点技术,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强化撂荒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提高粮食保障和耕地产出能力,确保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的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等粮食生产。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查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农业设施用地监管,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
(二)扬优势,扎实推动产业振兴。农业单位产出效益相对较低,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要着眼提升产业聚集度,持续做大规模,真正把资源优势、自然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武威作为农业大市,底色是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在农业。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特色产业发展架势全面拉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转变,构建起了“四梁八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巩固武威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养殖业为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破行政区划,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适度扩大规模经营,改善小农户分散耕种状态,促进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持续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农产品供给由低层次的初级产品向中间加工产品、市场终端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要突出抓住引培大型和超大型龙头企业这个关键,以产业园为平台健全完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和产品营销体系,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比例。
(三)重培育,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处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加快河西走廊农业种质库与农牧业研发基地建设,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优化配置种业发展资源,鼓励引导种子企业向生产优势区域集中,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坚持“培育”和“引进”两条腿走路,引进培育壮大一批育种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营规模大、产业链长的种子龙头企业。加强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和利用,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市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和农作物品种资源,使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抓创新,注重推进品牌化建设。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品牌化建设不仅将提升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要加强两个“三品一标”建设,积极推广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生产基地建设模式,高标准建设一批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品牌农业提升行动,开展特色农产品智能化、智慧化、精准化建设工作,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彩铃、微信、快手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推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借助直播带货、电商营销等渠道促进优质农产品触网销售。
(五)强保障,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聚焦鲜活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建设一批立足田间地头、功能设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紧密衔接市场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推进建设一批田头小型冷藏设施,在蔬菜、瓜果种植重点镇支持建设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在各中心村,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以蔬菜、瓜果等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新建或扩建田间地头小型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实现鲜活农产品产后损失率持续下降,商品化处理能力持续提高,产销对接更加顺畅,“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能力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具有引领产业、辐射城乡和“菜篮子”应急保供等能力的瓜果蔬菜交易集散中心,打通农村物流“下乡与进城”的双向快捷通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六)增收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重在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产业集约化、专业化、链条化发展,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分享收益、增收致富。要规范发展订单农业,推广“订单收购+分红”模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推广“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完善利润分配机制,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导农业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党建引领、人才培育、要素保障、金融支持等措施,积极探索“三资”盘活提质经营增收、“村集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农业托管服务增收、村企结对提供市场化服务增收、依托主导产业延链服务增收、乡村文旅赋能增收等模式,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带领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果实。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