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
——坚持上下联动 共建美丽家园
今年以来,崇信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抓手,扎实开展了“九项整治清零”和“三慎、三不、三禁、三无”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巩固了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整治成果,为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谋”上下功夫。一是抓领导。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到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的领导体系,延用脱贫攻坚期内“县级领导包乡抓村、组长单位协调联动、帮扶单位联系包村”责任制,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人居环境整治责任,形成了上下一体贯通的工作格局。二是编规划。坚持“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把握乡村区域差异性和发展走势,把全县村庄分为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采取专业公司规划和吸纳群众意见相结合的方式,完成69个村庄规划,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遵循和指导。三是出政策。结合县情实际,从农村环境乱象、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弱项、项目资金保障等方面入手,研究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方案、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和“九项整治清零”行动方案等文件,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强化落实举措,在“做”上下功夫。一是谋项目。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聚焦拆违建、治乱象、改风貌、夯基础这一主题,整乡、整村、整流域、整片带谋划推进,围绕打造“两塬两川”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强化项目支撑,久久为功、梯次推进,去年以来,累计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拆违治乱、垃圾污水治理、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类项目141个。二是找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采取向上争、群众投、市场融、盘活聚、财政补、社会帮、招商引、部门拼“八种渠道”,每年在人居环境整治上投入的资金接近1亿元,有效解决了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少、缺资金等难题。特别是采取以工代赈、投工投劳等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聚合力。坚持奖补激励,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安排、项目倾斜支持结合起来,先干先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采取“电视专栏+微信微博+群众大会+进村入户”方式,全方位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典型事迹,营造了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源头管理,在“清”上下功夫。一是农村违残建筑清零。采取动员群众自主拆、组建专班帮助拆、依法依规集中拆、约谈提醒倒逼拆等方式,对“拉网式、地毯式”排摸出的6310户危违旧残建筑进行了拆除(其中:土坯房3593户、一户多宅661户、废弃住房719户、违法建筑264户、彩钢瓦房1073户,残垣断壁3.5万米),全面消除了安全隐患和视觉乱象。二是农村问题户厕清零。建立了“一厕一档”质量溯源体系,挂牌明确了改厕工队和维护人员相关信息,组建乡村两级农村改厕服务站65支,巡回指导整治厕具损坏、堆放杂物、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累计整改问题厕所950座,全县所有农村户厕具备正常使用功能,正常使用率动态保持在95%以上。三是占河占沟乱象清零,将全县3条河流86条沟道和4座湖(库)全部纳入保护范畴,重拳“治乱”、铁腕“治病”、系统“治根”,营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崇信的母亲河汭河正在申报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案例,积极创建甘肃省的幸福河湖。
四、健全长效机制,在“治”上下功夫。一是坚持四个“全域全覆盖”。坚持网格、责任、监管、巡查“四个全域全覆盖”,将乡村按村民小组划分为410个小网格,以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担任一级网格长,确定了四级网格长、网格员,靠实职责范围、监管、巡查等责任,具体负责网格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公共设施维护和文明行为管理。二是坚持三个“动态清零”。对农村生态领域、农业生产领域、农民生活领域这三大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清零,动态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垃圾污水和挖山砍树等方面风险隐患,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包括护林防火等方面风险隐患的整治。三是实行两个“三包”责任制。一个是由村社组织和干部包乱占耕地监管、包面源污染治理、包公益设施管护,责任到人,进行考核;另一个是由农户包房前屋后生态绿化、环境卫生整治、三堆清零等环境治理,初步建立了农村治理长效机制。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