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念好“六字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冬日暖阳下,漫步在泾川县高平镇三十里铺村间新建的硬化路上,路旁绿油油的冬小麦尽收眼底,硬化路在村庄麦田间蜿蜒,不远处的乡村小游园热闹非凡。泾川县高平镇三十里铺村民王朝军说:“这个小游园既是村民的活动中心,也是游客休憩游玩的打卡地。大家都觉得修得好!”近年来,泾川县以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坚持“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建设思路,探索出了“共建、共管、共享”的乡村建设机制,积极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强化规划引领,注重建管并重,分类梯次推进,努力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
和美共建强基础
“在前期规划时,我们就结合村民的意愿,通过充分论证和调研后,觉得把钱都花在刀刃上,修建这样一处集防洪避灾、休闲集会、弘扬传统文化的多功能区。”泾川县高平镇三十里铺村支部书记史俊生自豪地说。同时,按照农民急难盼的需求,优先考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难点,并利用农民投工投劳统筹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硬件短板避免乡村的无序建设、重复建设。
泾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毛红涛表示,近年来,全县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抓好农民生产生活,先后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县农村硬件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乡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比如农村“厕所革命”方面,全县编制完善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技术手册》,以汭丰镇东王村、窑店镇庙头村、党原镇丁寨村等14个改厕整村推进村为抓手,落实改厕补助资金1024.9万元,完成农村户厕新(改)建8254座,占总任务8254座的100%。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和美共管促提升
修建一座公厕,安装一盏路灯,硬化一条入户道路,治理一处小型滑坡,新建一条水渠,建设一座污水处理站……“要彻底改变一个村子脏乱差的人居环境,补齐这些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是前提,但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如何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泾川县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负责人说。
为此,泾川县在“建管”上狠下功夫,先后建立了“政府+企业”的运行模式,由平凉中天环境城市服务有限公司对全县14个乡镇212个行政村按需配套垃圾收运设施,集中对户内垃圾进行收集,公共区域垃圾及时转运、随满随清;进一步规范乡镇污水处理站运行管理,由甘肃博泽工程技术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维护全县污水处理设施等长效机制。建立“红黑榜”“美丽庭院评比”“积分超市”等推行机制,选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389人,印发《泾川县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全力保障乡村道路维护、环境卫生保洁、公共安全管理、村庄绿化等工作正常运行;不断创新工作载体,部分乡镇探索建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新乡贤和务果能手为带头人的“红色管家”乡村治理自治组织,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这一点,泾川县窑店镇龙盘村早有探索。
在泾川县窑店镇龙盘村,由“两老一新一能手”12人组成的“红色管家”,引领带动48名共产党员参与乡村建设,配合村“两委”引导群众清理门前“三堆”75处、残垣断壁16处,清理“小广告”28处、水渠1050米,拆除危旧房屋12间,整修林床2100多米,栽植绿化苗木200多棵,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设立乡风文明“红黑榜”,配合村“两委”进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参与抵制高价彩礼,疫情期间参与婚葬嫁娶事宜延办、缓办、简办劝导,进一步推动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建设新格局。
和美共享享钱景
“美”是泾川县乡村最具有同质性的表现。但是不是每个村都大搞建设、大搞开发。泾川县明确在“乡味”上下功夫,比如,村规划编制要注重保护乡情美景,充分挖掘、保存好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着力打造富有陇东特色的农村原生态画廊,最大限度地留下乡愁。
比如,泾川县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发挥“环境整治+”作用,创新探索出“环境整治+产业振兴”“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多种协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模式。
以“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为例,按照“可看、可玩、可参与”原则,配套完善以院落为基础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运等设施,从而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绿色产业链。
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依托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结合当地的古人类化石、农耕文化以及山水田园景观,引进了多家企业到村里来发展休闲渔业、采摘、餐饮等。为丰富业态,村里争取资金,还修建了一座占地70平方米的乡愁博物馆,窑洞民宿3座,同时配套修建了占地180余亩的农事园,市民不仅可以前来观光游玩,还能开展种蔬菜、采摘等多种农事体验活动,走出了一条把美丽环境变成“美好钱景”的路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接下来,泾川县将加快补齐乡村硬件短板,做好乡村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同时,更加注重乡村硬件的有效管护,做到乡村基础设施的建管并重和科学运维。
编辑:韩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