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坚持强龙头补短板兴业态树品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高寒干旱特色农业蕴含的绿色有机特质,以养殖业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深入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定方向,谋深谋细规划方案。根据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实施《武威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和《武威市奶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聚焦具有比较优势、规模效应和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梳理确定重点打造“牛羊猪菜菌”及粮食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同时聚力奶产业,大力推进以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生物医药、彩印包装为主的百亿级奶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和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同时,建立产业链行政领导包抓督导及专家技术服务责任制,围绕产业链建设,集中开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掌握实情、找出症结、精准施策。
抓规模,做大做强生产供应链。以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统揽,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为导向,大力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建成园艺作物标准园4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777个、日光温室22.5万亩、养殖暖棚4388万平方米,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规模化发展。2022年,粮播面积240.31万亩、产量123.99万吨,用不到全省6%的粮播面积贡献了10%的粮食产量;羊、猪、鸡、奶牛存栏量和肉类、设施蔬菜、食用菌、藜麦产量均居全省第1位,牛存栏居全省第2位。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215.13亿元,连续9年位列全省第1,“8+N”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武威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食用菌及草食畜生产基地。所辖三县一区均为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凉州区为全国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
强龙头,培优培壮产业带动链。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69家)。精准引进培育了以顶乐农牧、甘肃伊牧兰为主的肉牛,以武威伊利、金宇浩睿为主的奶牛,以武威普康、甘肃凯伟为主的肉羊,以凉州牧原、武威天祥为主的生猪,以甘肃华中、河西甜美、天祝富盛为主的蔬菜,以武威众兴、天祝臣祥为主的食用菌,以红太阳面业、甘肃达利、黄羊河集团为主的粮食,以田园牧歌为主的草产业等一大批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新雁阵,实现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全覆盖和链式扩张,初步形成了集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营销服务有机衔接的农业全产业链条,破解了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打造“开头难”问题,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补短板,拉长拉宽农产品加工链。着力用“工”字诀念好“农”字经,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做足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依托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民勤城东工业集聚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和古浪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福建达利、山东威龙、青岛啤酒、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了黄羊河集团、莫高酒业、红太阳面业等一批地方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小麦、马铃薯、黎麦为主的粮油加工业,以乳制品、肉类、果蔬、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葡萄酒、白酒及熏醋为主的酿造业,以功能饲料、新型添加剂为主的饲草料业等加工体系。特别是在乳制品方面,武威伊利乳业落地我市,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正在加快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日产液奶产品1888吨,实现产值67亿元,税收1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同时带动了包装、饲料、兽药、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5家,年总产值达105亿元以上。
兴业态,拓宽拓展市场流通链。拓宽农产品销路,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积极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累计建成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各类市场126个、标准化农家店1263个;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培育昊天、金佛等冷链仓储物流企业161家,全市冷藏静态库容达到72万吨;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4个、乡镇服务站80个、村级服务点619个,成立电子商务协会5个,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知名平台开设网店2200多家,培育电商企业115家;推进“快递下乡”工程,累计建成村邮站1123个,快递乡镇覆盖率达88%,实现了建制村直接通邮目标。
树品牌,打好打响“土特产”价值链。突出质量兴农,强化品牌创建,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制定实施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标准147项,连续8年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成功创建凉州区国家级、民勤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32个,民勤肉羊、天祝白牦牛等5个农产品和腾盛港蔬、圣雪臣祥等37个企业商标列入“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名录,民勤蜜瓜产业园等4个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培育了“凉州农鲜”“民清源”“原味古浪“天祝原生””等区域公共品牌,武威市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食用菌之乡”。
武威市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及水平不足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产值的提升、收益的增长。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现有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企业多为中小规模生产项目,近年来新建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项目数量不足,产业支撑和带动能力不足。如养殖类主要以活体和胴体分割销售为主,2022年全市牛、羊、猪活体销量占出栏量的81%、55%、65%,肉类加工能力较低。二是产业集群水平不高。我市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集团企业和骨干企业较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有效带动。年产值达到10亿元的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奶制品加工企业仅3户,大部分规上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大的项目带动和新的增长点。三是奶产业规模集群效应仍需提升。我市奶产业链虽然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链条,但还在起步阶段,在实现有效供需衔接、提升整体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下一步,武威市将聚焦建设农业强市,以养殖业为牵引,以工业化为方向,以产业链为助手,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奶产业为牵引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文章,以特色农业产业大发展赋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持续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围绕产业链建设,集中开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掌握实情、找出症结、精准施策,深入谋划储备一批上下游关联紧密、横向耦合延伸,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项目。按照“一产业链一链主、多链主”目标,着力在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上狠下功夫、务求突破,瞄准领军企业引链主、扶持本土企业育链主、跟进服务保障强链主,力争每个县至少引进5家左右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为产业链发展提供稳健有力的支撑。
全力提升食品工业能级。围绕打造优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以精深加工为牵引,大力发展休闲食品、肉制品、饲料加工产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促进流通业和服务业繁荣活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强良种培育、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市场销售等为一体的产加销链条,推动食品工业延链条、扩产能、增品种、提质量,壮大百亿级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2023年,力争牛羊猪饲养量达到1600万头只,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食用菌产量达到1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其中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全面壮大奶业集群规模。按照“一体两翼”总体布局,梯次推进,尽快启动建设荣华四场、金宇浩睿三期、奶牛研究院等储备项目,加快壮大奶牛养殖规模,确保2023年奶牛存栏达到14万头,保障伊利扩能增产。加强与中国农大、兰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进饲草品种更新升级,提高饲草单产和质量,推动饲草生产与奶牛养殖规模配套衔接。坚持围绕提升链主企业,加快伊利二期项目建设,深度谋划三期项目,争取2024年全线建成运营,产能达到4000吨。统筹推进饲料加工、生物制药、彩印包装等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力争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
切实强化政策集成运用。要用好用活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好政策,加大对产业链的投资力度,重点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引导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建设加速集聚,确保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同时,在统筹协调、督导服务、宣传引导等环节做好保障工作。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