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助力农业强市建设
近年来,武威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建设农业强市部署要求,以实施强科技行动为牵引,围绕示范推广、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和引进推广力度,补齐农机装备短板,不断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工作进展
强化农业示范推广,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围绕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奶产业链和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调整配强以正高级专家牵头的产业链专家服务团队,全方位服务产业园及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以高级职称和引进人才为主,配强“8+N”各产业专家指导组,包产业开展持续跟踪服务,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50个以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60项以上。围绕区域资源、主导产业、实施项目、重点园区,市县区紧密配合,集中打造一些区域特色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点,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全力开展“三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
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与中国农大、甘肃农大、省农科院、省农业工程院等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种业创新、农机装备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围绕区域资源、主导产业、实施项目、重点园区,加强科研攻关,申报2023年省级现代寒旱农业发展资金拟申报项目8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个,今年累计争取《河西制种玉米种子产量和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羊痘疫苗免疫试验研究》等各类科技项目20余项。
强化农业技术服务,抓好惠企纾困行动。组织市、县区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紧紧围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及产业链、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各环节,定期开展农业技术服务,解决农户农业生产难题,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已举办培训班662多场次,培训农民及基层农技人员2.4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多份。贯彻落实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分级包联惠企纾困行动,市直农业农村系统领导干部走访调研包联企业共计37家,结合走访调研,摸清了包联企业基本情况,掌握了企业诉求及存在的问题,形成了问题台账,梳理汇总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困难39条,逐项细化落实措施,通过送策上门、帮办实事、协调融资、服务项目等,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时限要求,千方百计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确保惠企纾困专项行动扎实有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全力保障春耕生产。今年春耕一开始,根据春耕备耕生产实际,及时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备耕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通知》,开展防灾减灾、机械保养维修、减损技能、安全生产等技术指导,帮助机手及时排除故障,加强各类春耕生产所需机具的调度。截至目前,培训机手、修理工0.592万人,检修农机具18.405万台,投入农机具数量19.1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181万亩,机播面积55.4万亩,机播春小麦面积45.17万亩,机播大豆面积0.1万亩,机械浇灌地面积45.5万亩。
困难问题
受体制机制制约,在有效整合县区技术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方面困难较多,在推进产业链工作时不能及时全面准确掌握生产和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和农业科技项目支撑不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下不去、蹲不了,在示范点打造、技术培训、技术模式总结推广等方面没有支撑和抓手。
意见建议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重点用于武威市紧缺的高层次农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资助优秀中青年农业人才从事农业发展急需的科研项目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和设施装备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打通农业技术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支持产业链主骨干企业建设科研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支持企业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和团队,解决产业链发展人才短缺问题。
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支持高素质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组织形式重点培训种养大户、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让每个农民成为懂农业、懂科技、爱农村的高素质农民。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