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以“三抓三促”行动成效 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兰州新区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培育、乡村建设行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五治融合、脱贫攻坚成果,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全力绘就兰州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以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从空中俯瞰,兰州新区乡村振兴产业园中,一栋栋高标准牛舍,一头头来自澳洲的荷斯坦牛悠然地在园区里享受着日光浴的滋润,一个个高标准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矗立在眼前。在牧场宽敞明亮的挤奶大厅内,一群奶牛排着队,踏上挤奶大转盘,随着自动挤奶器的启动,新鲜的牛奶通过管道汇入奶罐。
兰州新区以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目标,持续优化生态“种养加”循环农业的模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在基地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能力提升、科技创新研发上再发力,着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2023年谋划实施农林水项目19个48亿元,争取到位中央、省级和新区层面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038万元,其中谋划实施产业发展项目6个,安排衔接资金4574万元,开工率达100%。
以乡村建设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走进中川园区史喇口村乡村振兴示范旅游项目点,工程机械不停运转,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条不紊的工作,一派繁忙景象。史喇口村党支部书记葛延祖每天都去项目下场看进度。“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依托产业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人居环境+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打造集康养休闲、旅游观光、亲子互动于一体的乡愁品牌。”
迎着四月的春光,团庄村村民们在房前屋后正忙碌而有序地种植花木、果树等绿植。如今的西岔镇团庄村房屋鳞次栉比,水泥路面宽敞平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道路两侧、宅院前后的绿化实现四季常绿,户外庭院成花园、闲置空地变公园、房屋转角成景观。
新春以来,村上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专项行动,以村主干道、村内、院外、花园等区域为重点扎实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为乡村开启“美颜模式”。对于这些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幅宜居村落图跃然纸上。
近年来,兰州新区坚持乡村塑形与铸魂相结合,建立新区园区镇村四级合力机制,挖掘新区特点、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以高质量村庄规划编制先行,紧盯弱项补齐基础短板,抓实“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综合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和文化水平,积极打造新区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目前,完成秦川、西岔示范镇及13个示范村建设任务,2023年2个示范村正在有序推进。
以利益联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谷雨”之后,在秦川镇新昌村蔬菜基地里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带领社员忙着整地覆膜、移栽蔬菜……;随处可见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政策宣传、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机器轰鸣声、工具碰撞声、农民欢笑声“交织” 在一起,共同奏响了欢快的“春耕曲”。
“这几年我们把国有企业、村集体、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村民以土地入股,社员负责栽种采收,合作社负责订单包装,国有企业负责加工销路,现在村民家门口稳定就业,还能收到土地流转费和合作社的分红。我们每年解决村上300多人家门口务工,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预计突破30万。”新昌村党支部书记姚建维不时纠正社员定植蔬菜的动作。
为破解产业融合和利益链结机制难题,兰州新区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实施“一区十园百社千户”(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十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百个规范化合作社、千个规模化“种养加”大户)建设,持续优化壮大“国有企业引领,龙头企业主导、村集体组织参与、农民转产业工人”的利益联结模式,依托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村集体经济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引导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利益联结并分工合作,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有了新希望。
如今,在秦王川大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自然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接下来,新区上下将以“三抓三促”为抓手,持续优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着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