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建好高标准农田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抢抓政策机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撬动“四大变革”(撬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撬动土地收益模式变革、撬动水资源调配体系变革、撬动农田监管体制变革)为抓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根基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示范。
典型引领化。2021年以来,武威市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武威市实际的建设路径,科学总结出了“保障粮食安全”一个核心、抓住“建设标准和资金筹措”两个关键、聚焦“设计、建设、管护”三个环节、发挥“县(区)镇村组”四级职能、推动“理念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灌溉方式、收益方式”五个转变、实施“土地平整、地力提升、高效灌溉、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六大工程、严把“监管、材料、进度、验收、资金、安全、纪律”七个关口,形成了“田成片、池有蓄、水连通、旱能灌、路相连、林成网、田园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代表全省参加高标准农田第三方评估,取得了较好成绩,为甘肃省获得奖励2亿元。
投入多元化。聚焦“筹资金”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统筹整合一点,积极整合专项补助资金,统一下达、统一管理。争取配套一点,积极申请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科学布局、制定标准和内容,明确投资范围。鼓励自筹一点,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自主筹资,通过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做到建设一方、利用一方、示范一方、带富一方,2021年和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分别达到1863元、1845元,分别建成30万亩、45万亩,累计建成75万亩。
经营规模化。通过推广“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植物、统一日常管理”的模式,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高标准农田亩均节水147立方米、节约成本500元,提高了产出效率,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生产效益化。探索模式机制化、还田市场化、化肥减量化、环境友好化的绿色种养循环利用方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打通种养循环堵点,种植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耕地产能,做到“藏粮于地”。
收入多样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沿山区土地流转费从原来的每亩300元上涨至800元以上。鼓励施工单位和新型经营主体吸纳农民就近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约1468.4万元。通过“化零为整”方式,新增耕地3478.35亩,根据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价格可收入1.36亿元。
管护统一化。督促各县区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办法》,建立“县(区)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管护机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设施产权交由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统筹、灌溉管理统管、灌溉设施统护,确保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