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坚持“扩规模 强龙头 补链条 聚集群”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长远大计,深度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聚力发展“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扩规模、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扩规模,着力打造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紧盯区域中心城市、大城市的“面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奶瓶子”“蛋筐子”,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2022年,全市粮食面积240.3万亩、产量124万吨,用全省不到6%的粮播面积生产了10%的粮食产量;全市蔬菜面积74.6万亩,食用菌产量10.6万吨,畜禽饲养量3611万头只,奶牛存栏达到10万头,“8+N”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5%。2022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15.13亿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99元、增长7%,农业增加值总量连续9年稳居全省第一,武威农业发展的领先优势持续巩固。
强龙头,促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坚持以工业思维谋划发展现代农业,着力用“工”字诀念好“农”字经,武威市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69家),其中年产值实现亿元以上企业21家。培育了以顶乐农牧、甘肃伊牧兰等为主的肉牛产业,以武威伊利、金宇浩睿等为主的奶产业,以武威普康、甘肃凯伟等为主的肉羊产业,以凉州牧原、武威天祥等为主的生猪产业,以甘肃华中、河西甜美、天祝富盛等为主的蔬菜产业,以武威众兴、天祝臣祥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红太阳面业、甘肃达利、黄羊河集团等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以甘肃威龙、青岛啤酒、凉州益民等为主的酿造工业,以田园牧歌、武威希望等为主的饲草料产业,以昊天、金佛、华锐之星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业等系列产业链条,实现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全覆盖和链式扩张,初步形成了集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营销服务有机衔接的农业全产业链条,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补链条,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2022年,启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奶产业链,紧盯产业链短板弱项,坚持前端抓规模夯基础、中端抓加工促增值、后端抓市场提效益,谋划实施种养、加工等新建续建项目24项,总投资6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羊如祥2万只良种肉羊繁育场、邓马营湖万头肉牛养殖场和金宇牧光互补产业园2号牧场、四川菊乐食品万头奶牛有机牧场等规模种养项目加快推进,武威新希望年产33万吨饲料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伊利二期新增2条生产线、民勤同泽15万只高端肉羊精深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2022年武威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18亿元,奶产业全链产值达到60.69亿元。特别是在在奶产业链上,武威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2022年实现产量17.8万吨、产值12.7亿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达到81家、合作社达到206家。
聚集群,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示范高地。加快推进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示范带动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1726个、日光温室22.5万亩、养殖暖棚4388万平方米,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国家级产业园,凉州区生猪、民勤县肉羊、古浪县牛羊、天祝县藜麦及食用菌产业园获批创建省级产业园,民勤县、古浪县入选“甘味”肉羊产业集群,黄羊、苏武、清源、松山、西靖镇先后获批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了规模的积累和质量的提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蝶变。武威已成为全省乃至西北重要的优质瓜菜、肉类、食用菌生产基地,所辖三县一区均为全省肉羊产业大县,凉州区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北方设施蔬菜供应基地。
虽然武威市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量和质的同步提升,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品质优质、特色明显,但市场知名度、占有率还不够高,如武威市蔬菜品质优良,干物质积累丰富,但没有打响品牌,优质不优价;二是农产品多数都停留在“原”字号上,产业链条还不够长,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尤其是精深加工能力及水平不足是软肋和硬伤,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是短板和弱项,制约了产值的提升、收益的增长,如养殖类主要以活体和胴体分割销售为主,种植类大多还停留在“萝卜青菜,装筐就卖”的销售阶段,特别是全市肉羊设计日屠宰能力为1.2万只,但实际日均屠宰量仅有1400只;三是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仍然较少,特别是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标杆型、链主级龙头企业缺少,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营质量不高,对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带动还不够有力,等等。
下一步,武威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全面准确把握“三新一高”总要求,坚定不移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以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抓手,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努力将武威打造成西北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甘肃乳都和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求突破:
深挖“寒旱”特质优势,在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上求突破。坚定不移推进“三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倍增行动,坚持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着力发展“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推动“8+N”优势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抓好今年种养计划任务落实,加快推进凉州区邓马营湖万头肉牛养殖场、5万只肉羊养殖示范基地、古浪县5万头“牧光互补”奶牛养殖场等项目建设,确保特色农作物种植规模达到200万亩以上,牛、羊、猪、禽饲养量达到3300万头(只)以上,其中奶牛存栏量达到15万头。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上求突破。突出绿色、生态、优质的产业定位,持续打造产业融合载体,深入推进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设,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聚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奶业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农产品供给由低层次的初级产品向中间加工产品、市场终端产品转变,形成良种培育、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农业由增产增收向提质增效转变。
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在激发产业内生动力上求突破。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强化金融、财政、用地和税收政策支持,精准、定向、专项打造一批体量大后劲强、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推进各类龙头企业复产增产、做大做强。持续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和规范提升。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上求突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持续推进以高效节水灌溉、土地整治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引进推广良种良法等实用技术,加快农作物、畜禽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售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从产地到终端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认真开展农业技术巡回服务,抓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壮大“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队伍,为乡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术支持。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