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武威市:夯实粮食安全责任 守牢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

2023年06月14日 甘肃三农在线 李泽山

今年以来,武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国家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同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长远大计,充分挖掘寒旱特色农业蕴含的绿色有机特质,以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统揽,深度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聚力发展“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根植于农业、符合武威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农产品稳定供给。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43.21万亩,占任务面积的101.34%,瓜蔬种植面积50.08万亩,食用菌2.47万吨,马铃薯16.04万亩。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任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弱项,需要解决。

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大,比较效益下降。近年来国家加大种粮补贴力度,但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其中尿素、磷二铵、复合肥同比分别增长41%、37%、24%,氮肥上涨14%,杀虫剂平均上涨10%左右,农业种植成本大幅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受到严重影响,对农户种粮积极性冲击较大。受地理位置影响,部分山旱区土地坡度较大,土壤层较薄,地力贫瘠,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耕种难度较大,人工成本投入过大。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收益不高,种粮比较效益较低,耕地收益与务工收入差距较大,降低了农民种粮意向。经济作物受市场影响较大,加之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抵御风险能力弱,影响积极性。

气候不稳定,农业防灾防病任务艰巨。上年冬季气候干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不利于土壤保墒。今年春季以来,气温总体呈偏高趋势,且气温升降幅度大,冷空气活动频繁,频繁发生大风沙尘、强降温寒潮等极端天气,易导致作物倒伏、折断或生长缓慢、凋萎,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伤亡,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近期,正值我市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尤其是小麦已到抽穗灌浆的重要节点,气温偏低,可能会延迟小麦抽穗,影响授粉,造成发育不正常,抽穗不正常,空瘪粒增加。低温阴雨天气易引发小麦赤霉病、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气候不稳定,各类病菌、害虫种群变异发展快,容易形成病虫灾害,易造成农作物减产。

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随着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且文化层次偏低,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对农业新技术接受应用程度不高,加之农业用工薪酬上涨,用工成本增加,面对量大面宽的春耕备耕生产任务,留守人员难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农业产业发展和管理技术水平提升是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带动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因为自动化、智能化机械运用力度不大,农机价格较高、操作较难和地块零星不平整等原因机械化种植普及率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人员对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力度不大,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相对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对策建议

强化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明确部门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保证全市粮食生产稳定。要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大农资市场监管,以化肥、农膜、农机具等农资产品为重点,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查处制售假劣农资、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农产品利益等违法行为。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加大惠农政策补贴力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一户一块田”的种植经营新格局,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技术指导,抓细农作物田间管理。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建立农业技术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小规模农户联系机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帮扶指导,提供新信息、推广新技术。抢抓当前有利时机,抽调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小麦等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防冻等工作。加强灾害监测基础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防止出现大面积灾害造成农业损失。要因地制宜制定春季促弱转壮、预防冻害的技术方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时落实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监测防控、镇压保墒等技术措施,为夏粮丰收奠定基础。

提高科技水平,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和农机租赁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向大型大马力、复式多功能、全程机械化、高端智能化转变,持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在粮食作物的耕种管收和农田废弃物处理全过程、多环节中推广智能化、自动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土肥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土壤和耕地的改良与保护、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灾害保险和最低收购政策等,促进粮食安全稳定生产能力的提升。持续加强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农业生产,充分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主体多元化。

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科技成果利用率。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及时学习和实践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加快推进主粮作物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示范工程,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主粮作物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示范推广节本增效、高产提质、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绿色储藏、高效加工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强化科技与产业的紧密融合,构建更加紧密的科企合作机制,整合利用资源,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