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张家川县通过政府主导、科技引领,采取企业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营销产业模式,解决农民群众生产销售后顾之忧,实现种养加、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提升马铃薯生产效益,使马铃薯生产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也为全市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立足实际,强化保障。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地处关山西麓,平均海拔2011.4米,年平均气温8.1℃,年平均降雨量519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温凉,是种植马铃薯最佳适宜区域。张家川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把马铃薯生产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片带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来抓。2022年依托中央省级、县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落实马铃良种繁育基地1.6万亩。2023年,县上积极落实中央省级衔接资金安排马铃薯产业到户、种植基地建设、马铃薯高标准绿色原种生产基地建设补助项目3个,补助资金1922.3万元,马铃薯原种种植面积35844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2.3万亩,其中马铃薯面积13.5万亩,占25.8%。
引育结合,精选品种。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部省联动科技特派团重点专项,张家川县农源东汇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天水市农科所、甘肃农业大学共同承担了“张家川县马铃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引进天薯系列、中薯系列、陇薯系列、甘农薯系列等30多个新品种进行适应性筛选试验。依托天水市农科所开展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适合天水气候特点的马铃薯新品种,为下一步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奠定良好基础。
补齐短板,技术集成。针对马铃薯品种单一、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马铃薯产业化进程缓慢和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张家川县利用天水市农科所和甘肃农业大学等技术优势,开展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专题培训、马铃薯种植大户培训、马铃薯种植基地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培训3次,培训人员500多人次;天水市农科所在刘堡镇刘家村马铃薯基地开展了原原种和原种关键技术优化、马铃薯旱作覆盖集水栽培模式试验、肥料配施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试验、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筛选试验、马铃薯机械化栽培集成技术试验等研究工作;与定西农夫薯园脱毒马铃薯快繁公司张家川县分公司、天水中谷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张家川县尚谷种植合作社签订合作种植协议,在马鹿镇龙口村、恭门镇恭门村、张家川镇刘家村采取黑色全膜覆盖垄上栽培技术种植马铃薯原种500亩。
延伸产业,提升效益。在刘家村流转土地200亩,建成马铃薯贮藏窖300平方米,种苗生产网棚30座,从定西引进荷兰15号、新大坪、陇薯16号、陇薯22号、冀张8号等96.5万苗,栽植4000平方米,年生产原原种1000万粒。投资4800万元,在龙山镇西沟村建设一条年提取约1000吨马铃薯食品级蛋白生产线和一条年产约1.5万吨的粉渣饲料生产线,年加工鲜薯10万吨,提取食品级马铃薯淀粉2万吨,蛋白1000吨,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年利润1000万元。投资800万元,建设一条精饲料生产线,利用粉渣等生产精饲料,预计年产量1万吨,年产值3500万元,年利润230万元。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一行调研张家川县马铃薯产业体系创新工作时说:“张家川县建成布局合理、指标科学、协调配套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走出一条‘标准引领、基地承载、绿色导向、科技支撑、品牌突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