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资讯 厅局信息 处站动态 技术推广 甘肃农机 畜牧兽医 市县动态 三农人物 乡村振兴 图说三农 三农视频
Logo
首页 > 市县动态

武威:聚焦“一活 两培 三建 四转”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09月04日 甘肃三农在线 魏杰生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长远大计,聚焦一活、两培、三建、四转,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产业扩规增量、提档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蓄积了强劲动能。

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紧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通过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要素、兴办农业实体经济等措施,充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健全完善“四议两公开”机制,落实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资产95.56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5.45亿元;资源性资产1605.8万亩,其中农用地1430.8万亩。积极盘活乡村优势资产资源。深度挖掘自然、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特别是将绿色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27家,打造了武威普康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民勤红旗谷休闲农业产业园、天祝哈溪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等一批休闲观光基地。做大做强农业实体经济。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推广“产业带动型”“资产经营型”“入股分红型”等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以畜禽、瓜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了凉州区大柳镇大柳村(西瓜)、民勤县东坝镇东一村(人参果)等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实现1.66亿元,村均达到15.84万元;全市经营性收入1.46亿元,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979个,占比93.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人才支撑体系。坚持把培育现代农业经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举措,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及“千员带万社”行动,推行“户变场、场入社、社联合”发展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市组建合作社7046家,“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7.34%,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4家、省级示范社190家,组建家庭农场7961家。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精心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全面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914名。凉州区、民勤县被列为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绩效评价试点,天祝县被列为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暨培育质量效果评价示范试点。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积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42个,打造农业科技示范点46个,2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持续在一线提供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年培训农牧民30万人次以上。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综合产出效益。立足农业节本提质、增产增效,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提升设施农业水平,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抓设施种养,坚持将设施农业建设作为种养结构调整、节水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养殖暖棚、连栋拱棚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全市建成日光温室22.5万亩(戈壁设施农业7.04万亩)、标准化养殖场4388万平方米,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抓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1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49.6%,石羊河流域红崖山等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被列为全国整区域推进试点;年推广农艺节水技术250万亩、旱作农业技术45万亩以上,农业单方水效益已提高到26.7元。抓良机推广,积极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扶持引导作用,深入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水平,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达到16.97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8.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3%。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效。立足农业节本提质、增产增效,把农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专业服务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狠抓良种繁育,促进种养品种向特而优转型。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全市持证的种苗生产经营主体达到50家,年生产种苗3.5亿株以上,建成民勤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甘肃河西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种苗供应主体,工厂化优质种苗统供率达97%以上,居全省首位。坚持“育、繁、推”一体化推进,培育省级种畜禽场31个、国家羊核心育种场2个,建成了古浪羊如祥、武威普康种羊等种畜繁育基地,全市畜禽良种化率均达到95%以上。规范土地流转,促进经营模式向适度规模转型。紧紧围绕“8+N”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着力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38.75万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17.6万亩,培育壮大规模经营主体3678家,其中1000亩以上的达195个。健全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方式向社会化专业化转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服务渗透到生产各个环节,开展机耕机收、统防统治、农畜产品加工储存等服务。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795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715家、农业服务专业户35个、民营企业23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0个、其他服务组织2个。天祝藏族自治县泰润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入围“甘肃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强化一二三产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转型。坚持用“工”字诀念好“农”字经,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锻造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奶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市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69家),精准培育了以顶乐农牧、甘肃伊牧兰等为主的肉牛产业,以武威伊利、金宇浩睿等为主的奶产业,以武威普康、甘肃凯伟等为主的肉羊产业,以凉州牧原、武威天祥等为主的生猪产业,以甘肃华中、河西甜美、天祝富盛等为主的蔬菜产业,以武威众兴、天祝臣祥等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红太阳面业、甘肃达利、黄羊河集团等为主的粮食加工产业,以甘肃威龙、青岛啤酒、凉州益民等为主的酿造工业,以田园牧歌、武威希望等为主的饲草料产业,以昊天、金佛、华锐之星等为主的现代物流业等系列产业链条,实现了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全覆盖和链式扩张,初步形成了集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营销服务有机衔接的农业全产业链条,有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2年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奶产业链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318亿元、61亿元。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