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深化改革激活力 保障权益促发展
近年来,武威市聚焦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放在做好试点工作的首位,完善体制机制、推行数字化管理、优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动能,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突出规范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紧紧围绕深度构建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深入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累计达到215家。全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现有农民合作社7046家,“五有”合作社4745家,占比67.34%;联结小农户8.45万户,占比34.14%。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全市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总数达7966家,较2022年末增加1163家。全面推广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推进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数字化、财务收支规范化、销量库存即时化,不断提升规范化经营管理水平。
突出规模化经营,保障进城农户合法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138.74万亩,规模经营面积117.6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占流转面积的84.76%,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17.35万亩、占流转面积的87%。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439.07万亩。大力推广“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一企一基地”等模式,引导农户自愿参与农田集中连片整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4万亩,解决了耕地碎片化问题。
突出数字化管理,稳慎推进宅基地试点改革。有序推进凉州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成涵盖宅基地基础数据、宅基地审批、流转、抵押、退出和监管等相关事项办理的凉州区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已入库宅基地宗数16.7457万宗、面积9.6323万亩,初步形成了宅基地信息“一张图”、管理“一条链”、监测“一张网”。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外业地籍调查、测量及数据整合入库工作,建立集图形、属性、电子档案为一体的“房地一体”地籍调查数据库,完成符合条件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12.87万宗。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定印发《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凉州区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暂行办法》,受理审批宅基地56宗,面积21.3亩。
突出制度化建设,健全完善管理利用机制。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36万户、79.69万人。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益,出台《凉州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完成宅基地资格认定备案登记10.2万户。健全完善宅基地流转、退出方式,探索出台《凉州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凉州区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凉州区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暂行办法》,采取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办法清理废旧宅基地7710宗、拆除7306宗5369.3亩。因地制宜探索盘活农村闲置房地资源、加强统筹使用的有效机制,流转、出租宅基地63宗,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5.8万元。
突出多元化发展,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强经营主体监管,强化后续资产运营管护,健全监督监管、财务管理、档案规范工作机制,明晰抵押担保等资产保全措施,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坚持抱团发展、跨村联营,深度挖掘特色产业、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盘活利用闲置资产,探索旅游带动、园区牵引、土地托管、资产出租、村企联合等发展模式,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9亿元,村均18.1万元,经营性收入达1.69亿元,村均16.04万元。
从整体上看,武威市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上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不够。闲置宅基地零星分散,难以通过实施村庄整治、宅基地腾退及复垦等方式实现盘活利用,综合价值未能全面有效发挥。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大部分依托分红收入、中介服务、征地补偿等途径“输血”,缺乏强有力的产业基础支撑,“造血”功能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发展质量、带动能力等方面上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下一步,武威市将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稳慎推进宅基地试点改革。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工作要求,加快出台农村宅基地抵押融资、收益分配等配套制度,完善村集体依法行使农村宅基地规划、分配、调整等权利的具体制度和管理章程,为改革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全面统筹协调,加强用地手续完善、不动产确权登记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工作的衔接,稳妥处置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做到处置一批、补办手续一批、确权登记颁证一批,实现应登尽登、应发尽发。
挖掘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立足村集体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特产特色等发展潜力,深度挖掘资产、资源、资金潜能,最大限度的蓄积发展动能。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有机融合,多渠道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以产业发展赋能村集体经济收入倍增。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利用扶持资金在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兴建或购置商铺店面、农贸市场、仓储设施等物业资产的方式,发展物业出租型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提升联农带农服务水平。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指导合作社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增强支撑产业功能。落实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推进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行动,积极引导种植、养殖、加工等农村经营户登记为家庭农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牢牢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采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模式,同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等多项工作,统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高改革系统效能。以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在依法维护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和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