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秸秆燃料化利用让清洁和温暖进万家
秋收以来,平川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拉开帷幕,玉米秸秆打捆离田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川区结合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围绕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模式化建设,对秋收后农作物残留秸秆进行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秸秆综合利用多元发展
近年来,平川区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紧盯创建全国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目标,采取“点面结合、示范推广、全面推进”的方式,积极依托粮改饲项目,确保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序开展。
该区结合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围绕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模式化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和新材料‘三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推广秸秆带状覆盖、大棚无土栽培、全膜双垄沟播等农业新技术6项。
2022年全区玉米、小麦等作物共产生秸秆11.72万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量达9.2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7.61%,其中:秸秆饲料化利用量约为8.48万吨,秸秆燃料化利用量约为0.19万吨,秸秆肥料化利用量约为0.45万吨,秸秆基料化利用量约为0.11万吨。
平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雷锡锴介绍,我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区域秸秆回收、储存、运输、加工体系,培育形成秸秆能源化利用新兴产业,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多元循环发展,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的工作格局,提升了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
秸秆燃料化示范示点已投入运营
走进白银众生祥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秸秆成型燃料化生产车间,秸秆加工、包装设备全负荷运转,企业回收来的农作物秸秆、工业费木料、成年蓄草等通过进料槽进入木片机进行切片,后经高效粉碎机进行粉碎,然后经过螺旋蛟龙进入制粒机制粒后经冷却处理,摇身一变成为大小一致的燃料颗粒,其体积小、热效高、零污染,为农村的冬季送去了清洁的温暖。
平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海勋介绍说,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也成为引领环保燃料的主力军,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1吨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我区重点以白银丰嘉晟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白银众森祥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主,建成秸秆固化成型颗粒燃料加工车间2个,推进全区7个乡镇61个村的秸秆综合利用,年加工秸秆6万吨,年生产燃料颗粒3万吨。项目的投入运营,有效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通过引进、示范、推广有力地推广生物质燃料利用新技术、新模式。
今年以来,平川区依托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按照“抓大育小,板块推进,综合统筹,整体提升”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多措并举、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运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构建形成可持续运行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全区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健全,秸秆利用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秸秆产业化利用结构更加优化。
目前,平川区已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2个,农作物秸秆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监测相关工作也已经完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示范带动全区秸秆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项目带动实现三赢
今年,平川区推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
围绕秸秆收储、运输、加工、利用等环节,以及秸秆利用加工的链条延伸,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综合效益。农户将农作物秸秆交售给收储中心,亩均增收200元,冬季使用生物质炉具及生物质燃料取暖,户均相比煤炭节约燃料成本支出约500元;企业生产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约3万吨,就近销售给农户解决冬季采暖问题,秸秆饲料6.3万余吨,多余饲料销售白银、宁夏固原及附近养殖场。同时将吸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秸秆综合利用还将带动农业科研、农用机械制造、有机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有效遏制秸秆焚烧和废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大气污染,保障交通安全,给乡村居民提供一个清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促进资源节约、稳定农业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雷锡锴介绍说,通过秸秆综合试点项目实施,深入推进秸秆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建立可持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社会效益也显现。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