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创新做法 困难问题 意见建议
玉门市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降水少,蒸发大,日照长,是典型的戈壁绿洲灌溉农业区。境内疏勒河流域水利灌溉渠系纵横完善灌溉便利,是河西地区灌溉农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因为常年大风、干旱、低温冻害、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损失。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90%以上。仅2023年,灾害天气累计造成玉门市12个乡镇825户农户154座温室、488座大棚受灾,1.35万亩大田作物受损,经济损失达971.41万元。气象灾害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主要做法
1.健全完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该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属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局机关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各单位安全联络员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专班。局乡村产业与市场信息股负责气象灾害,对灾害天气发布预警,对受灾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并上报,向上争取救灾资金。全局农业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有安排、有措施,有专人分工落实。
2.强化防灾减灾预警机制。该局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与气象局联合制作“玉门市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专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气象预警信息,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灾害预防和补救措施通过农业农村局门户网站、QQ工作群、微信群、爱玉门APP、手机短信等媒体形式发布到各乡镇,通知乡镇分管领导、灾情统计员、农业企业及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灾害性天气的宣传和预防,指导各项农业生产防灾抗灾措施的落实和有效执行。
3.抓好宣传培训工作。一是农业农村局机关组织技术人员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制定霜冻、低温、大风、干旱等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大宣传及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自救能力。二是局属各单位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安全生产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认真开展“春雷行动”等各项执法活动,并与市场监管局、城市执法局、市公安局等组成联合执法组,严厉打击各种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维护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做好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业灾害损失、创造农业生产良性环境的重要举措。办好农业保险,一看保,二看管,三看赔,核心是赔。理赔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户投保的积极性和参保率。我局在拓展保险产品、提高保险覆盖率的同时,与财政局紧密合作,密切关注农业承保理赔进程,安排督导保险公司对受灾农户及时足额的赔付。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安全网”、“防火墙”、“稳定器”的重要作用。2023年,我市农业保险理赔资金达到1127.62万元,保险理赔率79.95%,较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高。农业保险为挽回农业生产者损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强化责任追究。针对农业生产关键时节,安排全局职工做好应急值班值守工作,全面落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班制度和“双人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一旦发生重大险情,值班负责人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科学有序组织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值班人员对气象预警信息反映迅速、预警及时;积极主动与各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干部沟通协调,传达灾情预警通知;及时了解灾情、随时统计汇总灾情发生情况,及时上报灾情信息,确保灾情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值班期间,对工作不到位、擅离职守、失职渎职、处置滞后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确保全市农业行业应急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气象灾害频发,农业受灾严重。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玉门市常年大风、干旱、暴雨、霜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尤其2023年出现了罕见的长时间35℃以上晴热高温和干热风天气,面对极端天气,虽然我局积极进行了防灾抗旱救灾各项工作,但还是造成了970多万元的农业经济损失,这对我市农户、特别是搞种植业的农户收入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农业基础设施单薄。从近几年发生的灾害来看,设施农业的棚体、棚膜极易受损,早春大田经济作物受灾严重。我市气候常年大风,7-8级的大风天气偏多。部分农户在建造温室拱棚时为了省钱省时省力,重复使用二次棚膜、或不按技术标准搭建、或使用不合格建材,致使农业设施抗风能力弱。我市还有部分田间渠系,由于年久失修,水力疏通能力弱,遇到洪涝就发生灾情等,农业基础薄弱。
3.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差。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员多数都外出打工,在家的老年人、儿童、妇女较多,发生农业灾害时自救能力和战斗能力都很差,往往是等外界来人救援,这样就十分容易错过最佳的避灾时间,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灾害损失。
4.农民投保参保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群众受文化水平和消费能力制约,加上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意识,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买不买保险无所谓。部分脱贫户自我承保能力不足,尤其是“一县一业”地方特色保险品种,农户认为承担保费比率较高,参保意识不强。
5.种植结构不合理。近几年,玉门市牛羊产业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增加。苜蓿是高耗水作物,而玉门市的农业灌溉用水有限,导致部分农田农业灌溉用水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去年7月以来的长时间的晴热高温天气,导致了部分区域农作物旱情加重。
6.救灾资金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市每年因灾害性天气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达到1000万元左右。由于我市没有建立起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救灾资金几乎全靠中央财政拨款。近两年的救灾资金、每年仅有几十万,相比较农业受灾损失1000万元,上级下拨的救灾补助资金显得杯水车薪。
三、意见建议
1.强化防灾认识、确保生产安全。牢固树立防大灾思想准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克服侥幸心理,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我市今年农业生产安全平稳。
2.加强物资储备,落实抢险队伍。进一步落实农业生产资料、设施设备的储备管理工作,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及灾后恢复生产技术培训和抢险救灾队伍演练,提高抢险救灾能力,确保面对灾情时拉得出、顶的上、抢得住、救得了。
3.严格应急值班,切实履行值班责任。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必须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准确传递大风、低温、水情、旱情分析。
4.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宣传。针对已脱贫户参保积极性不高,参保率低等问题,各乡镇、各保险承保机构要持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理赔质量,引导脱贫户积极参保,确保有种养产业的已脱贫户实现应保尽保。
5.科学发展设施农业。由于设施农业投入大,产出大,也存在比较高的风险,应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倡导企业、棚户投保,减轻灾害风险。
6.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高发,农业保险经营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很有必要。建议尽快建立由中央财政提供支持的国家层面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同时,探索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为农业保险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工作能力提供保障和支持。
7.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我市农业生产多依赖灌溉用水,而水量的多少对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也很高。我市农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格局,而气候条件的变化必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影响,为顺应气候条件的变化,要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可以适当增加春小麦、花卉、制种、食葵、孜然茴香等节水作物种植面积,研究农业气候种植结构转型,同时,还能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