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3”探新路 治盐控碱造良田——金塔县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典型经验
金塔县耕地102.18万亩,因地处西北干旱内陆盐区,降水少蒸发大,全县盐碱耕地53.4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52.3%。2024年,金塔县在全省率先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探索推行“3633”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模式,促进了农业健康生态、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三力”齐发聚合力。坚持政府主导。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成立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项目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制定试点方案,统筹抓好项目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组织有序、推进有力。坚持农民主体。坚持“为民改地、促农增收”工作导向,注重农民参与和受益。一方面加强组织动员和政策宣传,鼓励农民参与盐碱地治理。另一方面,提前分析研判改良过程中潜在风险,对重度盐碱地项目区积极推行土地统一流转改良,组织农户就近务工,切实维护老百姓利益。经征求民意和认真研判,在全县8个乡镇10个村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1万亩,辐射带动1263户4000余人参与治理。坚持企业主力。把变传统的单一采购物资转为采购物资+技术托管服务的方式,分标段招标采购大禹节水、广州福发等6家高科技托管服务企业同台竞技,集中相关领域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参与项目实施,充分开展改良试验。在示范区各设立30亩展示区,邀请科研单位和企业“比武练兵”,实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组织全县1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项目实施,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六法”施治提质效。坚持六法施治,多管齐下,切实根治盐碱土壤危害。一“排”,针对黑河下游中段沿河一线耕地地下水位高、盐碱危害重的实际,采取铺设排盐暗管、开挖、疏通排阴沟、灌水洗盐的办法,实施排碱沟工程1780米,辐射排碱1.07万亩,暗管排盐工程920亩,有效降低耕层土壤盐碱含量。二“降”,对轻、中、重度三种类型盐碱耕地采取矿物质调理剂、化学调理剂综合调控,建立3个千亩核心示范区,开展试验41项(次),示范新技术15项、引进新产品36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15个,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度。三“阻”,在项目区采取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铺沙压碱、凹凸棒吸附等措施,抑制盐碱危害。四“控”,采取深翻松土、节水滴灌、微喷灌、增施保水剂等保持土壤水分,减少盐碱聚集,从而降低盐碱危害。五“抗”,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甜菜、苜蓿、向日葵、番茄等10种耐盐碱作物。六“促”,通过施配方施肥、科学管理等措施壮苗促根,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探索了金塔盐碱耕地治理新模式,实现了治盐碱和增效益双提升。
三是聚力“三变”增实效。坚持轻中重“三地”同治,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把重度盐碱耕地变成增收田,在航天镇营盘村重度盐碱耕地采用“开挖排阴沟+暗管排盐+冬灌洗盐等措施综合治理面积3000亩,力争全盐含量降低5%以上,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03个等级,耕地产能提升15%以上。把中度盐碱耕地变成吨粮田,在东坝镇小河口村中度盐碱耕地采用“滴灌控盐+土壤修复菌剂等治理措施综合治理面积5000亩,土壤全盐含量下降3%以上,土壤理化性状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02个等级,粮食增产10%左右。把轻度盐碱耕地变成高效田,在中东镇上三分村轻度盐碱耕地采用“滴灌控盐+盐碱地改良剂等措施综合治理面积2000亩,土地更加规整,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亩均增产8%左右,增效300元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四是“三项保障”强支撑。强化组织保障。项目实施伊始,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省耕保总站领导多次来金调研指导,实时调度工作进展。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项目区村班子成员和农技中心包抓技术人员全程跟踪监督工程质量。招引盐碱治理专业团队、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划区治理、建点示范,建立了三个轻、中、重度千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核心示范区。强化技术保障。初步构建了国家和省、市、县、乡五队协同攻坚机制,聘请国家顶尖专家团队作为技术顾问,开展盐碱地治理技术攻关,聘请省耕地质量保护总站、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县乡组建技术服务小组,每个项目点确定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各示范点建设技术指导,培训乡村队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强化项目保障。严格项目管理,强化资金监管,认真执行好财务相关程序制度,切实防范项目管理风险,及时拨付使用项目资金,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来源:金塔县农业农村局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