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拽产业“牛鼻子” 鼓起农民“钱袋子——卓尼县聚焦优势全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卓尼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全县耕地面积39.6万亩,海拔2000-4920米,年均气温4.6摄氏度,年降水量600毫米,总人口9.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4.12亩,属半农半牧区,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产业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力量。近年来,卓尼县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牛羊菜药菌+青稞”六大主导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以食用菌、中藏药材、高原夏菜、青稞、油菜为主线的现代种植业“五个万亩”和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县域行动;坚持深挖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全面提升,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县农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9.15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0.7万亩,完成州定目标任务的100%;各类牲畜存栏35.9万头(匹、只),出栏7.84万头(匹、只),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890万元,增长率9.8%,村均收入达8.45万元;卓尼县连续5年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政府搭台高位谋篇
卓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及时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农村工作,切实将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协商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印发了《卓尼县牛羊菜药菌+青稞六大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4-2025年)》《卓尼县产业大增效工作方案》《卓尼县2024年牦牛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卓尼县2024年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发展产业的政策文件,全面保障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种植产业蓬勃发展
卓尼县切实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坚持完善政策体系,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鼓励采取自种或亲友代种及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流转耕种、托管服务等,力争做到应种尽种。增强人员配备,强化技术指导,鼓励引导群众积极种粮,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推进粮食生产任务全面落实落地,确保让群众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碗中装着自己的粮食。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9.15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0.7万亩,完成州定目标任务的100%。
畜牧产业稳步提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建立防范和化解牦牛生长期间自然风险的长效兜底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定损理赔工作,督促保险机构落实农业保险政策,目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35.9万头(匹、只)已购买保险,完成率达97.58%,有效分散了农户养殖风险;强力推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牦牛藏羊提纯复壮力度,加快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引进优良种畜,组建牦牛繁育核心群,改善种畜种群结构,提升单产性能。同步开展洮河特有鱼类保护,促进洮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全面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免疫率达100%。有效稳住产业基本盘,为第二季度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7.3%的增长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种业振兴提质增效
依托“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2024年建立青稞良种繁育基地1.4万亩,预计平均亩产200公斤,生产青稞种子280万公斤,实现产值1400万元(种子按5元/公斤计),可满足下年14万亩青稞大田用种,在满足本县青稞种植用种需求的同时,可对外周边地区提供青稞良种;累计引进良种牦牛360头,繁育牛犊221头,调换种公畜1460头;持续提纯复壮牦牛2.5万头;2023年经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后,洮藏黑山羊和洮羊2个新资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意味着卓尼县种业振兴迈上了新的台阶。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建立了“县级主导、乡镇主抓、村级主干”的网格化推进机制,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到户”的人居环境整治局面。持续抓好村庄“三清一改”,全力开展“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建设、“六大行动”“八改”工程,扎实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问题厕所“回头看”“厕所革命大比武”活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颜值”不断刷新,美丽宜居的农户经济庭院蓬勃发展,城乡环境面貌美丽蝶变,人民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卓尼县连续5年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联农带农不断完善
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近511个家庭农场、492家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目前,农牧民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吸纳劳务就业、技术指导等方式有效带动15个乡(镇)97个行政村农牧户、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脱贫人口8102户,带动覆盖率65%,其中“脱贫户和三类户”3929户,带动占比52%,户均带动方式达3种以上。
人才队伍全面加强
通过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班,进一步聚合优势资源,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力度,多渠道、多维度、多方式培育打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带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田秀才”“土专家”,不断优化育才、留才、用才举措,使本土人才植根于乡村沃土,在实践中学到实业务农、创业兴农、生态旺农的本领,找到致富的新路子,逐步形成“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和农牧民群众创业兴业的良好局面,带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自2019年以来,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累计培训2400人次以上。
组建专家产业顾问
2022年,卓尼县列入甘肃省公布的第一批6个产业顾问组名单,卓尼县食用菌产业顾问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食用菌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黄晨阳,以“一县一组”的方式开展科技服务,带领卓尼县食用菌产业顾问组成员赴卓尼县调研并开展食用菌产业指导工作。邀请甘肃农业大学栗孟飞教授,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南京农业等大学的专家、科研人员产业顾问组,赴卓尼县调研指导产业发展工作,并在卓尼建基地、搞科研,为全面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产业联结着亿万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也承载着卓尼特色农业以优质换来高值的梦想。如今,产业不仅是带动农牧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型产业、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有效路径。下一步,卓尼县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持续发力,以提升品质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种养殖规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现代企业,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工作,形成产业兴百业的发展格局,让产业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逐步升华,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来源:卓尼之窗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