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上游。近年来,甘谷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农业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态治理现状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甘谷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扎实推进污染环境防治攻坚战,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1,优良天数310天;渭河甘谷段水质保持在国家Ⅱ-Ⅲ类水质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全面落实林长制,扎实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完成各类营造林草工程5.4万亩,公路绿化100公里,村镇绿化15万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2.9%、草原覆盖度达84.66%,增绿、护绿、活绿作用持续发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甘谷县以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契机,立足全县面源污染现状及特征,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尾菜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集成配套治理工程,提高全县秸秆饲料化、废旧农膜回收加工资源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全县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甘谷县秸秆产生利用现状: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23.3万亩,小麦、青稞、中药材等农作物秸秆年产量巨大,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85%左右;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全县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站15个,废旧农膜回收量达2587吨,其中地膜“以旧换新”回收量814吨,小商品兑换、收购853吨,棚膜回收量920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3.5%,废旧农膜加工量为1835吨,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率70.9%;全县尾菜处理利用情况:蔬菜种植面积22.9万亩,尾菜产生量47.04万吨,主要有大白菜、甘蓝、水萝卜、辣椒、韭菜、马铃薯等,分布在磐安、新兴、大像山、六峰、安远等乡镇,全县尾菜治理面积14.5万亩,尾菜处理量23.57万吨,尾菜处理利用率50.11%;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全县规模化养殖场22家,目前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2家(7家为标准化养殖场开展畜禽粪污处理,2家为秸秆回收加工厂开展秸秆饲料化加工,1家为地膜生产企业开展农膜回收资源化利用,2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开展尾菜资源化利用)配套建设了三防堆粪棚、化粪池等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78.4%。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整流域治理、整片带开发、整体化推进的方式,全力确保粮食安全责任落实。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重点围绕东北片区10万亩粮油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任务,加强甘味”农产品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实施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确保年度粮播面积76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中有升,达到21万吨以上。结合水土保持,生态扶贫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稳产保供相结合,以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为目标,加快建设田块整治、土壤培肥、深耕旋耕、生产路、田间道、排水边沟等工程内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推进 甘谷县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方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高标准创建“清洁村庄”和“美丽庭院”。围绕农村改厕“提质年”行动,对照8000座改厕任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目前全县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左右,推广“门前三包”责任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000多吨,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存在的问题
尽管甘谷县在农业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资源贫乏,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甘谷县山多川少,沟壑密度大,耕地资源有限,且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过度垦植,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甘谷农民传统施肥习惯就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严重影响了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开展;我县是旱作农业大县,农膜使用量大,回收网点内生动力不足,乡镇回收工作不平衡,生物降解膜试验示范面积不大,致使部分地区农膜残留较严重;尾菜处理工作量大,效益不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滞后:我县是养殖大县,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散养方式仍然存在,粪便及污水的直接排放等,导致土壤、地下水及河流及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危害。
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小型加工项目落户农村,但由于工艺落后、能耗较大、污染处理难度大,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农村民用散煤燃烧污染 甘谷县农村人口众多,无集中供暖区域较大,农村主要采用传统煤炉进行冬季取暖,民用散煤燃烧已成为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导致大气污染排放居高不下。
资金投入不足 甘谷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财政收入有限,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加强国土绿化和水土保持 继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覆盖度。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修建梯田、蓄水池等设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加大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监管力度,宣传推广科学施肥用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用地膜回收利用工作,大力推广加厚高强度和可降解地膜、机械捡拾等;积极推进尾菜处理利用与示范点建设,利用示范点建设指导农户就近的原则在田间堆肥直接还田等技术,使尾菜在田间地头就地消化;严格执行养殖环保规定,推广生态化养殖模式,鼓励农民在宜养区范围内组建生态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加强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使畜禽粪便及污水综合利用使用,开发沼气、农用肥料等有机资源,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严控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加强环保审批和监管力度,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落户农村。对已落户的污染企业加强监管,确保其污染物达标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和集中供暖 在农村地区推广清洁能源和集中供暖设施,鼓励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民用散煤燃烧污染。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生态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态治理项目,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态治理工作,如科学施肥、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业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
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态治理技术和方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农业生态治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化水平。
完善监管体系和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治理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坚持国土绿化工作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密切结合,大力开展绿化提升活动,使甘谷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化品牌更加响亮独特,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生态治理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