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创新服务模式 优化联农机制 加速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近年来,张掖市紧紧围绕国家百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制种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至目前,全市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到1169个,通过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托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已达到591.78万亩次,张掖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夯实服务保障基础。先后出台《张掖市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贯彻落实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发展,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止目前,张掖市培育发展合作社7166家,“五有”标准合作社达到4737家,占比66.1%,家庭农场10019家。全市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69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91.78万亩次,较上年增长8%,服务对象9.17万个,服务小农户8.87万户,为全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优化联农带农机制,构建多元服务体系。甘州区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区级设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乡镇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站18个,村级设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点244个,构建了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临泽县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村级集体公司化改革相结合,以汪家墩村、昭武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重点,大力推广玉米制种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植保无人机飞防、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等科技与智慧融合的农业生产托管项目,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高台县搭建“土地银行”交易平台,实行“农田托管+专家看田”全托管服务;搭建“土地整治”组织平台,整合细碎化耕地,逐步实现“小块变大块、一户一片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经营创造良好条件;搭建“生产托管”服务平台,通过“制种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农户”的服务模式,打开了企业“包收”、服务组织“包干”、村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农户降本增效的农业生产托管局面。
强化服务模式创新,提升为农服务效能。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耕种防收环节,探索适应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3种服务模式。一是“全托管”模式。引导农户将分散承包的土地委托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行“全托管”服务。采取“村集体+服务组织+小农户”服务模式,通过统一提供滴灌铺设、播种施肥、除草防虫等“保姆式”托管生产服务,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企“双赢”,服务面积达到60万亩。二是“自主式”托管模式。鼓励小农户自主寻求服务组织,采取耕种防收四个环节的全托管、半托管或重点环节托管服务,推出水肥一体、病虫绿色防控、连作土壤改良等多样化、系列化托管服务项目,农户根据需求自由选择托管模式,服务面积达到443万亩。三是“半托管”模式。土地流转面积大、产业带动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基地+经营主体+服务组织”服务模式,与服务组织互利合作,开展耕种防收任意环节托管服务,实现经营主体与服务组织的互惠共赢,服务面积达到 88.77万亩。
培育打造示范典型,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全市粮食生产和绿色蔬菜、现代种业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积极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典型,示范带动服务组织开展托管服务,稳步扩大托管服务面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广张掖市新大弓农化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建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全国典型经验,认真总结甘州区、甘肃谷丰源开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经验,推广甘州区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典型做法,通过培树示范典型引领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强强联合提升效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技术共享、服务共享、装备共享,在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的同时,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推动全产业链模式纵深发展。通过统一的生产服务,马铃薯每亩减少人工等生产投入400元,提高产量增收300元。张掖市新大弓公司积极探索“张掖绿色农业土水肥托管服务模式”,把小农户不能实现的测土施肥、统防统治、土壤改良等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托管服务变成了现实,托管的制种玉米亩均增产5%,增收200元以上;亩节水350立方米,节药20%,节肥30%,用工量减少50%,每亩综合节本增效380元以上,极大地提升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编辑: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