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2024年种业工作亮点(二)科技创新工作有成效
2024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从“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陇南市种子管理总站以粮油作物稳面积、提单产为中心,以种业“六大体系”建设为主线,以试验示范基地、展示评价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基地建设为基础,带领全市种业人在党建示范引领、良种调度保供、行业安全监管、试验示范展示、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申报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超额完成,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种业力量。陇南市种子管理总站及技术人员科技成果收获丰硕,先后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省市科技成果4项,出版教材1部,发表专业论文4篇。
首次开展马铃薯脱毒种薯雾培生产
作为全市马铃薯产业牵头单位,针对陇南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经全市马铃薯产业首席专家多次建议,陇南市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西和县领导带队赴庄浪考察学习后,西和县落实资金590多万元,在农业示范园区原有12000㎡连栋温室内,配套建设雾培设施。年底前,首批试种的脱毒种薯已全部收获,单株结薯30-50粒,标志着该项技术引进应用圆满成功。
同时,陇南市种子管理总站牵头研发的两个相关软件,以原始取得方式在国家版权局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马铃薯脱毒种薯雾培生产技术的成功引进应用,使陇南市种薯生产迈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将成为陇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实施的三个省市科技项目通过验收
市种子管理总站2022年申请的省级科技计划鲁甘协作“马铃薯种薯繁育及深加工技术示范”、省级科技特派员专题“陇南市科技特派员种业示范基地”,2023年申请的市科技计划“陇南市冬小麦品种评价筛选技术研究及种子标准化生产”项目,经过努力,按期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甘肃省科技厅委托陇南市科技局9月27日召开专家验收会,对项目分别进行了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三个项目资料齐全规范,经费使用合理,指标圆满完成,一致通过验收。
马铃薯种植繁育及深加工技术示范
引进马铃薯新品种46个,评价筛选适宜推广品种5个;扩繁瓶苗25万瓶,生产原原种800万粒,在西和县何坝镇、苏合镇、姜席镇建设种薯生产基地4000亩,繁殖品种3个;引进马铃薯雾培生产技术,实现了我市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从有介质生产向无介质生产的跨越;建成马铃薯粉条加工厂一座,年销售额2000万元;邀请省内外专家,组织技术培训4期,培训技术人员160人次;参与育成马铃薯新品种1个并登记省级科技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订技术标准3项;发表论文3篇。
陇南市科技特派员种业示范基地
引进玉米、马铃薯品种112个;建设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9个(玉米2个、马铃薯1个、小麦4个、油菜1个、瓜菜1个);建设马铃薯脱毒种薯、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800亩;在西和县建设综合示范基地1个、植物源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示范点2个1000亩;完成马铃薯、小麦试验2组;编写出版《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大田生产技术》培训教材1部,培训技术人员52人次;培育甜瓜新品种2个并获登省科技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订品种技术标准2个。
陇南市冬小麦品种评价筛选技术研究及种子标准化生产
引进冬小麦品种(系)60个,实施试验4组、集中展示1组、示范种植2组,评价筛选适宜我市不同区域种植的品种11个;在成县、西和县、武都区建设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730亩;举办全市现场观摩暨技术培训会,培训技术人员54人次;总结形成“陇南市冬小麦种子标准生产技术规程”、“陇南市冬小麦品种评价体系”;发表论文1篇。
来源:陇南种子
编辑:王松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