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创新发展“道地药材”产业振兴 新模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甘谷县紧紧围绕“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立足中药材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按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要求,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质量、增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以“党参、黄芪”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乡村发展,更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7.102万亩,产量1.582万吨,综合产值3.937亿元。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以种植党参、黄芪、柴胡为主的南北浅山干旱优势产区,以种植药用菊花、黄芩、款冬花为主的南北后山高海拔冷凉优势产区,以黄芪、党参种苗繁育为主的河谷川台区优势产区,打造了大石-礼辛-谢家湾种植党参、黄芪和黄芩为主的万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带,以安远-大庄种植万寿菊为主的千亩产业示范带。
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发挥示范引领。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持续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打造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我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依托甘谷县202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3处(红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党参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黄芪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种植技术、地膜覆盖和机械种植的示范推广,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药材产量,保证了药材的品质,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传统的家庭生产经营方式向机械化、精细化、现代化转变。
三是注重品牌培育,塑造品牌优势。以“甘谷白条党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申报为契机,加大“甘谷白条党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使用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商标兴农”“地标富农”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大像山文化旅游节”和“农民丰收节”,通过组建信息化、专业化队伍,加强信息交流,宣传培育甘谷中药材当家品种,打造“甘谷药材精品”,重点培育产业链企业商标品牌, 形成一批道地中药材企业品牌努力把“甘谷白条党参”、“甘谷黄芪”打造成为区域农产品加工经销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中药材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是加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与各项目乡镇积极衔接,抓好项目的实施。督促各乡镇积极行动,早谋划早部署,按照《关于下达202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谷农领发〔2023〕15号)文件精神,靠实工作责任,及早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好地块的落实和项目实施的各类软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产业中心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包抓责任制,将专业人员按乡镇分为四组,从项目的前期谋划、项目补助物资的发放、田间技术指导等进行了责任细化,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