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2024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通过县、市、省三级验收
近日,高台县2024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通过县、市、省三级验收。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2024年,高台县跻身全省首批五个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之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因地施策开展万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首次创新利用“暗管排碱”等技术,加快推进盐碱地改造治理,挖掘粮食生产潜能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试点县开展以来,高台县高站位安排部署,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根据盐碱耕地现状、严重程度、治理基础等情况,对全县盐碱耕地治理进行分类、分批、分区域政策支持。依托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全面摸清盐碱耕地资源数量、分布、盐渍化程度等情况,建立盐碱耕地资源数据库,制定差异化治理策略,匹配适盐作物及其耕作制度,分区分类推动精准治理,力争轻度区“多产粮”,中度、重度区“产的好”,逐步挖掘粮食生产潜能。探索形成“生物+化学+物理+工程”的综合治理新模式4种,在轻度、中度、重度项目区分别建成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千亩核心示范区各1个,示范推广面积1万亩。加强与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试验示范18项(次),筛选出适宜轻中度耐盐碱小麦品种5个、玉米品种7个,适宜重度盐碱耕地耐盐碱作物及牧草品种10个,大力发展制种葵花、甘草等耐盐碱特色农产品产业,构建盐碱地农业新品种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体系,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高台县将盐碱耕地综合治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农家肥快速堆腐熟+含腐殖酸水溶肥+土壤调理剂”技术治理模式、“暗管排碱+腐熟农家肥+灌水洗盐+耐盐碱作物”等综合治理模式,改良轻度、中度盐碱耕地7.4万亩次,减轻当季盐碱对作物的危害,节本增效199.6元/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05,盐分降低0.07%,有效提升盐碱地治理效能,为该县盐碱耕地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炼了宝贵的经验。
编辑:谢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