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废旧农膜“以旧换新”绘就乡村振兴绿色“底色”
近年来,通渭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紧密结合,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广泛动员农户参与废旧地膜“以旧换新”活动,不断提升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早上九点,马营镇油坊村废旧农膜集中回收点已排起长龙。几十辆满载废旧农膜的农用车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有序完成验收、卸车、开票流程。
“今年交了10车旧膜,领了7卷新膜,这样春耕的时候就能少买些新地膜了。”通渭县马营镇吕杨村村民吕玺笑着说道,“既处理了垃圾,又省了春耕开支,这买卖划算!”
这样的场景正在通渭县18个乡镇同步上演。在碧玉镇农膜回收点,村民穆一兵的三轮车在队伍中格外醒目。“早上来了一趟,这是第二趟。”他指着堆成小山的旧膜说,“以前地膜乱堆乱烧,现在能换新膜还保护环境,必须支持!”
通渭县碧玉镇农膜回收点负责人强红义介绍,根据目前回收情况来看,今年全镇预计可回收废旧农膜450吨。
碧玉镇农膜回收点负责人强红义:“我们按100公斤旧膜兑换1捆新膜的标准,农户积极性非常高。目前,已兑换新膜700捆,回收旧膜7万多公斤。”
这场生态攻坚战的背后,是通渭县构建的县有回收企业、乡镇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全覆盖回收体系。马营镇今年建成油坊、黑燕、锦屏3个村级回收点,碧玉镇则通过“群众参与、村级组织、网点回收、集中拉运”的链条式管理,形成覆盖全域的回收网络。各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化身“环保卫士”,既维持回收秩序,又走村入户宣传政策。
“由于换地膜的人多,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组织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周边维持秩序,让老百姓安安全全交地膜、安安全全回家。”碧玉镇碧玉村村主任杨的鹏说。
“马营镇设置废旧农膜回收点3个,按照‘10:1’的回收比例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兑换工作,目前已回收废旧农膜2500方,发放加厚农膜2490卷。”马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孔德乾介绍说,马营镇采取集中回收、统一兑换模式,每周一、四集中回收,回收的废旧农膜由专人负责运往农膜回收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周五统一兑换,农户凭票兑换加厚新农膜。
据通渭县能源站站长崔文学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回收废旧农膜6524吨,回收率达86.06%,回收处置6493吨,资源化利用率99.94%。
春耕备耕关键期,通过废旧农膜回收,真正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让“白色污染”转变为“白色资源”,实现废旧农膜“重生”和人居环境整治“双赢”,让田间地头更环保,农村人居环境更整洁、更优美,进一步实现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来源:通渭融媒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