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美丽村庄”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和美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肃州区深入开展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让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留得住乡愁,书写了一幅“城乡融合、美美与共”的幸福篇章。截至目前,肃州区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5个,省级和美乡村1个,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4个,全国首批甲级民宿1个,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有颜有品 村庄建设宜居秀美
沿着594省道一路向东,一个个清新整洁的村庄映入眼帘,青瓦白墙的“小洋楼”整齐排列,家前屋后的菜园生机勃勃,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泉湖镇头墩村、沙滩村、三墩镇双塔村“串珠成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肃州区三墩镇临水村,这里不仅拥有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社区,也有令人流连忘返的乡村记忆博物馆。老村庄内,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墙和陈列的老物件一下子唤起了儿时记忆。临水村充分挖掘古驿站历史文化,不断完善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将群众捐赠的闲置建材、旧农具、老物件纳入乡村记忆博物馆,留住了浓浓“乡愁”。“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我觉得很幸福。我们住着新房子,出门就是大马路,村里还修建环湖栈道,农闲时看看花散散步,日子真是好。”谈起临水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们感叹不已。
喜人的变化,在肃州区的各大村庄内比比皆是:昔日房前屋后的“脏乱差”已变成“洁净美”;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延伸至各家各户……如今的肃州农村颜值颇高,处处彰显着西北丝路风情浓郁的诗意气质。
绿色为底 产业兴旺百姓富美
一栋栋白墙灰瓦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宽敞的道路干净整洁,在祁连山的掩映下,新型现代农房新居俨然一幅古色古韵的水墨画卷,处处都呈现出生态宜居的幸福模样。到草莓小镇采摘鲜果,到种子小镇研学旅行,到天马湖景区打卡……“美丽村庄”既绘就了生动的西北风情生活画卷,又给百姓带来了发展“红利”。
既要生态美,也要产业兴。肃州区立足资源禀赋,按照“一村一业一特”的要求,大力发展制种、蔬菜、草畜、特色林果主导产业,同步带动小杂粮、李广杏、食用菌、中药材、甜叶菊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银达红色文化、果园生态文化、西峰镇“四园八坊”、黄泥堡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农业产业园、双创产业园、特色采摘园、农耕文化体验园,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肃州区大力推进“农房+”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戈壁农业、高标准农田、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旅融合等项目整合到示范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果蔬种植、特色采摘、赏花旅游、研学教育、休闲垂钓、农耕体验……眼下的肃州,特色产业发展朝气蓬勃,村民口袋也越来越鼓。
诗意栖居留住乡愁各美其美
生态秀美的“美丽村庄”西苑新村宽敞整洁、湖心公园碧水悠悠、“四园八坊”别具特色,白墙灰瓦映着蓝天,伴着青山,在阳光映射下显得格外耀眼。肃州区现代农房彰显集聚而居、沿路而建民居特色,“白墙灰瓦、农家小院”的乡村形象,让肃州乡村味更醇更浓。
金佛寺镇金佛寺村农房采用白墙黛瓦、中式围墙,建筑错落有致、风貌独特。该村在建设中既注重新村特色,又注重新老村庄衔接,重点保留、保护魁星楼等历史建筑,使整个村庄充满回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肃州区充分挖掘特质历史文化,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厚植乡风文明软实力。动员百姓参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参加“美丽庭院”评选活动,不仅百姓的生活环境变好了,生活习惯也变好了。
肃州区从乡村各自为战到连珠成串,从示范带动到如今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文明风尚蔚然成风,一幅幅蒸蒸日上、活力四射的乡村振兴蓝图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来源:肃州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