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丰收田 养殖业答升级卷 兰州新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绘就农业新图景
夏日里的秦川大地骄阳似火,各农业项目建设现场,火力全开,呈现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2025年上半年,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要”的理念,以农业项目为“强引擎”,以精准高效服务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盐碱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石。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走进今年刚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川片区,满目苍翠,连片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让散地变整田,大型的农机可以大展身手,农作物种植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同步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使用,节水、节肥,降低了农业种植过程中的成本。可以说,高标准农田就是我们种植户的幸福田。”种植大户郭庚禄说。
今年上半年,新区项目建设中心谋划推进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面启动实施,正在开展前期土地流转等工作,预计年底前建设完成。建设完成后,新区项目建设中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将超19万亩,进一步提升作物规模化种植水平,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盐碱地治理项目破茧成蝶
在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秦川镇新园村片区,技术人员正在收集试验数据,分析种植作物的耐盐碱性。“数据的收集每隔一周进行一次,确保收集的数据能够准确体现试验结果,试验数据采集后通过‘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探索适合中心盐碱耕地的农作物品种和改良产品,为中心及兰州新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项目负责人李德苍介绍道。
自开春项目建设以来,全区域采用增施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等措施改良土壤,并对重度盐碱地实施土地平整与深翻,打破犁底层、减少盐分积聚。先后完成轻、中、重度盐碱地改良试验,试种甜菜、藜麦、甜高粱等13种耐盐作物,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搭配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让盐碱地逐步恢复生机。
通过分区分类推进综合治理,将充分激活盐碱地资源潜力,稳步扩大农业生产版图。不仅如此,新区项目建设中心还将聚焦盐碱耕地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以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筑牢坚实根基。
养殖产业项目强链筑基
在兰州新区生猪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施工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兰州新区生猪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87亩。项目实施初期遇到困难,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主动对接,积极协调高效办结用地备案及水保手续,确保项目加速落地。目前,项目建设工程已完成一半以上,预计年内建成投产。建成后将引进种猪410头,成为延伸生猪产业链、提升养殖业竞争力的重要支点。
此外,新区项目建设中心投资3380万元推动建设甘肃坤业良种肉羊现代化种养循环产业基地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养殖圈舍、青储池等主体结构建设。同时进行养殖圈舍配套设施设备安装调试,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引进种羊2000只,填补中心现代种羊养殖方面的空白,引领中心羊养殖产业提档升级。
衔接资金项目开花结果
今年以来,新区项目建设中心精准用好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组织实施秦川镇农产品烘干晾晒厂项目、上川镇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上川镇砂梁墩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秦川镇五道岘村农产品分拣包装车间项目、上川镇甘露池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等5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2000万元。其中,上川镇砂梁墩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上川镇甘露池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已投入运营、发挥效益,剩余项目年底前全面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吸纳周边农户就业,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种养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劲支撑。
“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使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上新台阶。目前,我们正在督促指导各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所有项目早日建成、早日见效。”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部部长王海文表示,今年以来,新区项目建设中心持续在管好用好衔接资金上下功夫,把优化资金投向、加快资金支出、强化资金管理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区项目建设中心将紧盯在建项目节点,全力确保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治理、生猪制繁种等重点项目按期建成投产达效。同时,聚焦“投资规模大、质量效益高、引领作用强、发展前景好”标准,着手积极谋划并全力争取一批管长远、利当前、惠民生的乡村振兴、水利、耕地整治等重大农业项目,以项目之“进”,固农业之“基”、乡村之“本”,赋能未来乡村产业发展。
来源:兰州日报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