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魔芋“魔法”:从山间野草到富民“金疙瘩”
盛夏时节,走进康县阳坝镇的百亩魔芋种植示范基地,连片的魔芋植株郁郁葱葱,宽大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农户们正忙着除草、培土,一派繁忙景象。“今年种了118亩魔芋,政府每亩补贴400元,还有专家上门指导,收购价也签了保底协议,心里踏实多了。”种植户邹永亮擦着汗,脸上掩不住笑意。在康县,像邹永亮这样靠魔芋“掘金”的农户,如今已有六千多户。
规划先行 荒坡变身“聚宝盆”
站在示范基地田埂上,连片的魔芋田顺着山势铺展,翠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宛如一片绿色海洋。“以前这山上尽是荒草,现在种上魔芋,每亩地能挣小万块。”康县阳坝镇副镇长张义平指着规划图介绍,“县里给咱画好了‘致富圈’,8个示范片区像星星一样散在11个乡镇,6000余亩魔芋连点成线、织线成网。”
《魔芋产业发展规划图》上的红线蓝框,如今已变成田间地头的实景。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在采访中说:“我们按‘适生区’精准布局,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阳坝的示范基地就是‘样板间’,村民看着眼红,自然就跟着干。”
政策护航 小补贴撬动大热情
“种一亩补贴400元,种十亩补4000元,这政策比春雨还及时!”大南峪镇种植户李明辉算起了账,他家今年种了10亩魔芋,光奖补就拿了4000元。县里出台的“阶梯式”奖补政策,像磁石一样吸住了农户的心。
据了解,今年已统筹1091万元专项资金,不仅补种植,还支持买种芋、建育苗基地。“钱花在刀刃上,才能让群众敢投入。”政策出台后,报名种魔芋的农户排起了长队,有的村甚至“一芋难求”。
技术赋能 “土专家”遇上“洋博士”
“魔芋怕涝,得起垄30公分;施肥要氮磷钾配着来……”在大南峪镇的培训现场,中国魔芋协会专家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正手把手教农户田间管理。台下,“土专家”张永芳听得格外认真:“以前凭老经验种,亩产总上不去,现在专家把着脉指导,心里踏实。”
这支由20人组成的技术专班,推行“专家联镇、农技员包村”,办了13期培训班,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从种到收全程盯着,农户有问题随叫随到。”农技员们的手机里,存着各个乡镇农户的号码,“半夜接咨询电话是常事,但听到他们说‘魔芋长得好’,再累都值。”
模式创新 产业链上结“金果”
“签了保底收购协议,种出来不愁卖,价格还比市场价高两成。”岸门口镇康县桃花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清美拿着与龙头企业的合同,底气十足。当地推行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让魔芋从地头直接走进加工厂。
在康县,魔芋的“魔法”还在继续——这株从山间走出的植物,正用饱满的块茎,托起万千农户的致富梦。如今,康县134个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多元,农户人均增收超3500元。从“零星散种”到“万亩规模”,从“提篮小卖”到“订单农业”,康县魔芋产业的崛起,是县域经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生动实践。政府搭台、农户唱戏、科技赋能、企业助力,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凝聚着乡村振兴的智慧与温度
来源:陇南康县发布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