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草原绽放"农旅双生花"——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赋能生态振兴
七月的桑科草原,天宇澄澈,绿意绵延。在草原深处,百亩青稞正茁壮生长,青翠欲滴,生机勃勃;而另一侧,百亩油菜花开得正盛,金浪翻滚,与蓝天、白云、绿草交织成一幅浓烈的油画。游客们沿着观光栈道穿梭其中,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在高原的风里飘荡。
农旅融合:从传统农田到生态景观带
夏河县巧妙地将传统农耕资源转化为独特旅游资源,精心规划了景观农业带,在田埂边缘设立了观景平台和摄影点。昔日只关注收成的农田,今日成为游客镜头中流连忘返的风景线。在油菜花盛放的季节,草原上的"油菜花"应时而生,游客不仅能沉浸于花海之美,更能亲手触摸饱满的青稞穗、学习高原作物的生长智慧。
科技赋能:高原农业的破局与新生
过去,桑科草原严酷的高寒气候曾是作物生长的无形壁垒。如今,一批精心培育的耐寒抗旱的青稞与早熟油菜品种在此扎根。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些品种的引种成功,不仅破解了高原种植的时间瓶颈,更显著提升了作物的品质与产量。"技术专家指出:"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和精准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青稞和油菜的平均亩产较传统种植提升了约30%,品质亦更为稳定可靠。"更令人惊叹的是,一架轻盈的农业无人机在技术员遥控下腾空而起,在青稞地上空稳定地盘旋,均匀地喷洒着叶面肥。这种高效、低损耗的作业方式,正悄然改变着草原传统农耕的面貌。
绿色种养循环: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实践
在桑科草原的农旅融合蓝图中,夏河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成为关键一环。该项目通过种养结合、资源循环模式,将周边牧区的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具体措施包括:
1.有机肥替代化肥:在青稞和油菜种植中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依赖,提升土壤肥力。
2.种养协同机制:与牧户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粪污还田"的闭环系统,既保障牧草供应,又降低养殖污染。
3.技术培训与示范:通过藏汉双语培训,指导牧户掌握堆肥技术、粪污资源利用等循环农业技能,推动绿色生产理念落地。
生态与经济的交响: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答卷
在桑科草原被科技与汗水共同浇灌的土地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花并蒂绽放。青稞与油菜的丰收,可直接拓宽当地牧户增收渠道。油菜花盛开所引爆的旅游热潮,更是为周边牧家乐、民宿、特色餐饮注入了强劲动力,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尤其令人欣慰的是,科技赋能下的绿色种植模式,有效保护了桑科草原的生态本底。科学轮作养护了地力,精准用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扰动,那绚烂的金黄花海与青翠的庄稼地,不仅没有成为草原的"伤疤",反而成为镶嵌在绿毯上的生态瑰宝,无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故事。
未来展望:高原牧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风吹过桑科草原,沉甸甸的青稞与明艳的油菜花共同摇曳,仿佛大地在低吟着丰收的序曲。这百亩青稞与百亩油菜,早已超越普通农作物的范畴,它们是科技点亮的星辰,是农人汗水的结晶,更是农旅携手在高原上写下的动人诗行。从昔日传统牧业到今日农旅交响,桑科草原的蜕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旅游为乡村打开视窗,农技人员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勾勒出振兴的蓝图——当青稞的醇香与油菜的明黄在桑科草原上彼此交融,这片古老的高原牧场,正以最蓬勃的生命力,在时代沃野上精心织就一幅可持续发展的锦绣长卷。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