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农业的甘州区绿肥还田模式创新与实践
甘州区作为甘肃省张掖市的核心农业区,近年来通过创新绿肥还田模式,将传统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构建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该模式以畜禽粪污和尾菜为主要原料,通过科学处理实现还田,不仅解决了养殖业污染难题,还显著提升了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据公开数据,甘州区连续五年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累计还田面积达47万亩,亩均施用粪肥1300公斤,形成了“有机肥生产+种植基地”“养殖场+简易处理+种植基地”“粪污尾菜工厂化处理+种植基地”三大典型路径。这种模式将牛粪、羊粪等废弃物转化为“香饽饽”,推动农业从依赖化肥向绿色可持续转型,为西北干旱区循环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甘州区在绿肥还田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创新模式,每种模式均通过精准匹配本地资源禀赋与农业需求,实现了废弃物高效转化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有机肥生产企业+种植基地”模式
以甘肃前进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企业通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等工艺将牛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年处理粪污30万吨,其中固体部分加工成有机肥,液体部分直接还田。该模式依托专业化生产,确保粪肥质量稳定,为大满镇等地的玉米、蔬菜种植提供规模化肥源,亩均增产20公斤,化肥用量显著减少。
“规模养殖场+简易处理+种植基地”模式
针对中小型养殖场,甘州区推广简易堆沤技术,实现粪污快速腐熟后就近还田。党寨镇二十里堡村通过该模式为农户提供免费粪肥撒施服务,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改善土壤结构,农户反馈“省力省工,庄稼长势明显提升”。
“粪污尾菜工厂化处理+种植基地”模式
该模式最具创新性,将养殖场粪污与蔬菜尾菜协同处理。张掖市三生源公司通过好氧堆肥工艺,将两类废弃物混合发酵,制成高养分粪肥,亩施1.3吨以上。蔬菜种植大户证实,施用后娃娃菜品质提升,每亩增收560元。此外,该模式还解决了尾菜堆积污染问题,形成“养殖-种植-加工”闭环链条。
甘州区的绿肥还田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通过技术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等机制创新,为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未来,该模式可通过政策扶持与科技赋能进一步升级,扩大粪污尾菜协同处理产能、建立数字化施肥管理平台,最终推动形成全国性的循环农业示范标杆。
编辑: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