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农业农村局关于有效应对近期连阴雨天气切实加快秋收秋种工作指导意见
9月下旬以来,徽县全县范围内持续出现连阴雨,耕地土壤水分饱和,局部地方农田出现积水。受此影响,部分区域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大豆收割困难,机械难以下田,无法适期适墒播种,对冬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越冬作物按期高质量播种,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切实加快秋收进度
对于尚未收获的玉米和10月20日左右即将收获的大豆,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确保应收尽收,分类抢收,尽可能减损增收。一是及时抢收。对具备机械进地条件的,及时组织机械抢收;对土壤湿度过大,不具备机械收获的地块,及时开展人工收获。二是及时干燥保粮。对已经收获且有烘干条件的,立即烘干入库;对不具备烘干条件的,玉米采取果穗装笼晾晒,大豆采取整株笼堆自然通风,天晴时抢晒,防止发热霉变。
二、切实加强收播结合
按照徽县近几年气候特点,秋季气温下降缓慢,冬季温度偏高,冬小麦播种应推迟7-10天,以防冬前旺长,预计10月23日前为最佳播期。据市县气象局会商雨情测报,10月21日至29日徽县天气以晴或多云为主,该时段为玉米、大豆收获及冬小麦播种的最优时机,需抢抓有利天气,同步组织秋收与秋播,严禁错过农时。
三、切实提高秋播质量
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紧紧围绕提高播种质量,坚持“一条主线”(以墒情为主线)、“三个服从”(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落实晚播小麦“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应变措施,全力培育冬前壮苗,夯实明年丰收基础。
(一)适墒播种。要抓紧采用疏通沟渠,挖沟排水和机械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田间积水,为尽早整地播种争取时间。确保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0%~80%时播种,力争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提高播种质量。
(二)适量播种。晚播小麦,要适当增加播量。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短期无法散墒整地的地块,坚持“四补一促”的晚播小麦应变技术,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以种补晚。在10月23日前按12.5公斤/亩的常规播量播种,在10月23日后按每迟播1天,每亩增加种子0.5kg,每亩种子播量不超过20kg,做到以密补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以好补晚。科学增施底肥并确保氮磷钾平衡、以肥补晚,同时做好种子包衣,坚决杜绝“白籽下地”。
(三)适当浅播。切忌播种过深(应比适期播种浅1—2厘米),以减少种子破土时间,降低养分消耗,助苗早出土、早发快长。底墒充足,播种深度3—4厘米为宜,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过浅易冻。
(四)科学施肥。前期降雨量大、积水时间长导致肥料淋溶多,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尤其是要注意适当增加磷肥底施量(底肥比例应提高至60%~70%),适当增施有机肥,增强小麦抗逆能力,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五)苗后管理。今年小麦播期拉长,苗情复杂,田管难度增大。对晚播弱苗要以促为主,早管细管,力促弱苗转化升级。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早做好补种,抓好冬前杂草、地下害虫、茎基腐病等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构建合理丰产群体。同时还要做好应极端天气对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预案,着力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来源: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编辑:王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