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寒旱灌区冬小麦栽培技术突破 构建高产高效绿色种植新格局
2025年10月13日 甘肃三农在线
近日,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新城子镇通信堡村1000亩核心试验基地,启动“寒旱灌区地膜冬小麦精量穴播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针对性破解当地冬小麦种植“水资源差、低温频发、水肥利用率低、地膜污染重”四大难点,探索出可持续种植新路径。
基地构建“五位一体”技术体系与五大试验并行的模式:以“精量穴播+干播湿出+精准施肥+黑色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为核心,同步开展不同播期、不同播量、新品种引进筛选、不同厚度地膜对比、不同土壤改良肥效投入品五大试验。其中,播期设5个梯度锁定抗冻高产窗口,播量按每亩46273穴、每穴7粒配置,推算有效穗数可达40-45万株;筛选出济麦44号等抗冻品种,测试5种黑色地膜平衡生态与成本,为技术落地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装备是技术落地的关键支撑。项目依托北斗导航实现株距10公分、行距9-11公分精准播种,播量误差≤3%;布设土壤墒情传感器,结合水肥一体化系统杜绝盲目灌溉施肥;联合省农技推广总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等,通过多光谱无人机监测苗情,搭配专业农机保障全流程效率,打破传统种植瓶颈。
技术创新亮点凸显三重协同效应:“干播湿出”技术省水40%、提地温2-3℃,冬小麦越冬存活率超95%;优化群体参数与动态施肥结合,肥效提升30%,地膜残留减少50%以上;筛选专用品种与投入品,破解通用技术“水土不服”难题,兼顾生产与生态效益。
效益方面,新技术成果显著。水资源与肥料利用率将提升30%以上,地膜残留减半;相较传统亩产450-550公斤,新技术亩产预计将突破750公斤。
目前,试验基地已完成核心播种工作,新品种与地膜试验进入苗期监测阶段。未来,该技术将向西北同类寒旱灌区推广,为区域冬小麦产业升级提供“永昌方案”。
编辑:王月英
上一篇:天水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四县开展农机事故应急演练 筑牢“三秋”安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