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五方力量 融合三项措施 敦煌市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提质增效

敦煌市属极干旱荒漠化气候,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全市37.72万亩耕地中盐碱地达35.68万亩,占比94.6%。近年来,敦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关于“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市之力、集各方之智,走出了一条具有河西走廊绿洲区特色的盐碱耕地农业开发利用之路。2025年9月,全球盐渍土科学利用与发展大会暨国际盐渍土网络(INSAS)第四次会议在敦煌召开,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200余名代表实地考察了敦煌市盐碱地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创新工作机制,五方发力协同推进。敦煌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盐碱地综合治理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汇聚国际视野、科研力量、行政资源、市场力量和基层实践,构建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科研院校+政府+企业+合作社”的协同推进模式。在行政组织上,建立市级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农业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水利、土地、技术、资金等重大问题。在技术支撑上,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明确盐碱地综合治理改良利用技术指导单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1人,引进高学历人才4人。建立国家级定位监测点2个,省级监测点2个,耕地质量评价样点38个。在宣传交流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搭建平台,全球相关领域专家交流探讨盐碱地治理路径,助力完善和推广“敦煌模式”。


集成技术路径,三项措施融合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集成工程、农艺、生物“三大工艺”,推广“重塑土壤结构+N”的“1+N”盐碱地治理系统工程技术,推动盐碱地治理从“单一改良”向“系统重构”转变。工程措施“夯基础”。投资5.28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12万亩,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和蓄水池,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等举措,将耕作层盐碱土进行无盐碱客土改良,水肥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减少水肥浪费及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量下降了20%,实现小地变大地和大水漫灌变精准灌溉,有效抑制盐分上升,持续降低土壤耕作层盐碱含量。农艺措施“调结构”。筛选并引导农户种植棉花、向日葵、玉米等耐盐碱作物15个,通过土壤深翻深松、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绿肥种植、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种植耐盐作物等技术措施的落实,有效改善20万亩盐碱耕地土壤理化性状,提升土壤抗旱、保墒、保肥能力,提高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效率。生物措施“增地力”。通过调查取样、检测分析、试验对比,采取“有机肥+生物基土壤改良剂+微生物菌剂+酸碱调节剂”“秸秆还田+微生物菌剂混合农家肥+黄腐酸滴灌+土壤改良剂”等治理措施,利用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分解有机质,产生有机酸等物质,中和土壤碱性,降低了土壤盐碱含量,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实施面积达2.4万亩。

强化项目带动,多赢局面逐步形成。抢抓省级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政策机遇,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先后组织实施千万元以上综合治理项目3个,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盐碱地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推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的多赢。通过项目实施、系统施治,全市耕地盐碱危害有效缓解,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由12.23g/kg提升至13.5g/kg,土壤含盐量平均值由1.47‰降低至1.2‰,pH平均值由8.44降至8.1,全市耕地质量等级由3.32等升至3.05等,提升0.27个等级。盐碱棉田改良后棉花出苗率、结铃数、单铃重均不同程度提升,棉花平均亩产量提高了20%。盐碱地葡萄改良后含糖量提高了4%,提前成熟7-10天,果实着色均匀,硬度提高。盐碱地葵花改良后平均亩产量提高22%。盐碱地玉米改良后平均亩产量提高10%。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