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田垄间 山丹千亩马铃薯夺高产—— 清泉镇郇庄村绿色标准化种植书写丰收答卷
金秋时节,山丹县清泉镇郇庄村 1500 亩马铃薯示范田里,大型收获机穿梭作业,饱满的薯块破土而出、滚落车厢。经实测,核心示范区马铃薯平均亩产达 5988.2 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11.4%,商品薯率高达 97.6%,亩均增效超 850 元,这是山丹县农技中心推行“五良融合”绿色标准化集成技术结出的硕果。
科技打底,解锁高产密码
“以前种薯全凭经验,现在卫星导航、智能滴灌样样齐全!” 种植户陈兴文望着连片的覆膜田感慨道。作为全省马铃薯高产典型样板,该示范点立足郇庄村海拔 1760 米、年日照 3000 小时的独特自然条件,构建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 五位一体种植体系,主导品种 “甘农薯 7 号” 搭配 “垄膜沟灌 + 绿色防控” 核心技术,奏响科技种田交响曲。全程机械化作业让耕种效率提升 40%,北斗导航点播机精准播种,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从耕到收实现“少人化”管理;智慧化管理系统堪称田间“智慧大脑”,土壤墒情传感器、气象监测站实时传数据,结合遥感测土配方技术,灌溉量动态调节,单产提升 8%-10%;膜下滴灌系统亩均节水90立方米,节水率超 40%,搭配有机肥替代化肥、微生物菌剂等土壤改良技术,实现 “节水节肥节用工、抗寒抗旱抗病虫” 的三重突破。
多元收益,铺就致富之路
“土地流转有租金,田间务工有薪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王大叔的话道出了示范区农户的心声。示范点创新 “双轮驱动” 收益机制,一方面保障农户土地流转固定收益,另一方面吸纳村民就近务工,全年培训农民技术骨干 82 人次,让农民变身 “农技工”。同时,村集体通过提供灌溉、设施维护等社会化服务增收,实现 “粮增产、户增收、地增效” 的多赢局面。数据见证成效:核心区马铃薯亩增产 603.2 公斤,按市场价 1.2元/公斤计算,亩均直接增效 723.84 元,加上人工成本降低 130-260 元,合计亩增效 853.84-983.84 元。更显著的是,绿色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商品薯率提高 2.3%,产品深受收购企业青睐,年外销商品薯达 20 万吨以上。
示范引领,激活产业动能
作为 “新品种展示、农机农艺融合、农民培训” 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该示范点已承办市县级现场观摩会 6 场次,吸引肃南等周边县区农技人员组团学习。通过开展 30 个新品种筛选、15 项次技术攻关,集成推广 20 余项 “四新” 技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马铃薯绿色高产模式。
如今,郇庄村的成功经验正辐射带动全县11万亩马铃薯种植区,形成 “串点成线、连村成片” 的产业格局。山丹县农技中心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把示范点打造成智慧农业的 “样板间”,让绿色标准化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 “金钥匙”,助力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转型。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