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措并举破雨阻 精耕细作保秋播——清水县圆满完成冬小麦秋播任务
秋冬播生产作为全年农业生产中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明年夏季粮油的收成以及全年粮食安全的整体大局。入秋以来,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农业生产进度面临挑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精准施策,紧扣“抢排、抢播”核心任务,以“早”字开篇、“种”字为基、“技”字赋能、“抢”字发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成功攻克雨期播种难题,圆满完成全县25.93万亩秋播冬小麦种植任务。
“早”字当头,谋定快动抢主动。立足“雨前抢时机、雨间保进度”工作思路,提前谋划部署、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秋播工作赢得主动。“早”定方案明任务,9月上旬下发了《关于做好2025年秋冬种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将25.93万亩冬小麦种植任务分解到18乡镇,确保足额落实到村组地块。降雨初期,组织农技、种子、农机等部门研判分析,立即下发《关于有效应对近期连阴雨天气切实加快秋收秋种的指导意见》,并召开全县秋播工作推进会,明确“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的工作方针。“早”调农资强保障,协调县乡供销社、农资企业开展“点对点”配送,组织乡镇“农资代购服务队”解决散户采购难题,提前储备优质种子4600余吨、化肥9000余吨及各类农机器具2800余台(套),确保农资供应“不断档、不涨价”。“早”抢播期扩面积,在降雨间隙抢抓有利时机,9月中旬即启动适墒地块播种,10月上旬累计完成播种17.8万亩,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种”字为基,优种良法固根本。坚持以良种良法为核心,着力提升秋播质量。科学布局品种,联合省农科院小麦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2025年秋播冬小麦品种布局意见》,结合全县气候特点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优化抗湿耐逆、高产稳产品种布局,重点推广分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的主导品种,同步巩固10万亩小麦良繁基地,打造5万亩高标准核心示范区。严格种子处理,全面推行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提高种子抗逆性,全县药剂拌种覆盖率达98%以上,杜绝“白籽下种”。规范播种流程,对雨前播种地块强化精细整地,推广秸秆还田、浅耕耙耱技术,确保土壤疏松透气,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条件。
“技”字赋能,精准指导提效能。聚焦连阴雨天气应对需求,以技术创新破解生产难题。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建12支秋播技术服务组,选派80余名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开展“一人包一村”指导,重点推广“四补一促”技术模式,围绕排水散墒、适期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苗期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现场培训30余场次,覆盖农户3.6万户。提升农机化水平,科学调度拖拉机、旋耕机、精量条播机等适配机具,针对湿烂地块优化作业模式,推广“旋耕+浅播”“免耕直播”等抗湿播种技术,全县秋播农机化率达92%以上,其中机械精量条播面积占比超85%,实现“播得匀、行得直、盖得严”。加强监测预警,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土壤墒情、病虫害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16条,指导农户提前防范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确保苗全苗壮。
“抢”字发力,攻坚克难赶进度。紧盯天气变化抢抓农时,全力破解雨期播种瓶颈。抢期排涝晾墒,组织农户对积水地块开展“先排涝、再晾墒”作业,调配机械设备疏通田间沟渠,累计排涝散墒面积3.3万亩,确保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70%-80%的适宜播种范围。抢时科学播种,指导农户根据播期推迟情况调整种植策略,控制播种深度在3-4厘米,按照“每晚播3-5天,常规播量基础上亩播量增加1-1.5公斤”的标准适当增加播种量,同步做好播后镇压,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障出苗整齐度。抢管精培壮苗,针对晚播麦苗根系发育较慢、抗逆性较弱的特点,指导农户结合墒情早施分蘖肥,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追施尿素,有效补充养分、促弱转壮。
如今,冬小麦已陆续出苗见绿,田间麦苗长势均匀、根系健壮,筑牢了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
来源:清水三农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