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长出金色希望 ——新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示范区见闻
秋日的阳光洒在兰州新区秦川镇的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的油葵在微风中摇曳。甘肃瑞盛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德苍弯腰摘下一株沉甸甸的葵花盘,轻轻一搓,饱满的籽粒簌簌落下:“你看,今年这油葵长得可真好,多亏了这盐碱耕地改良的好技术,这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惊喜。”
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正是兰州新区秦川园区2025年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的示范区。玉米、藜麦、食葵、高粱、蓖麻等各类耐盐碱作物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诉说着土地的神奇蜕变。
在重度盐碱耕地试验区,几名农户手持镰刀,熟练地收割着成熟的油葵,动作干净利落。放眼望去,大片的油葵整齐排列,硕大的花盘沉甸甸地低垂着。农户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收割,有的将割下的油葵搬运到一旁集中堆放,现场一片繁忙而有序。
“我们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将一万亩试验田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治理等级。”李德苍指向远处的田垄介绍。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差异化治理方案:轻度区以耐盐作物筛选为主,试种了蚕豆、胡麻等经济作物;中度区应用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重点提升土壤肥力;重度区则通过“生物改良+工程排盐”组合拳,逐步降低土壤盐分。
试验田里,13类作物长势各异,却同样令人振奋:轻度区的蚕豆荚挂满枝头,中度区的荞麦开出粉白小花,重度区的油葵挺立着硕大的花盘。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片胡麻。”李德苍带着记者走进轻度试验区内,拨开茂密的植株,“传统观念认为胡麻不耐盐,但我们的试验品种长势喜人。”不远处,农户们干劲十足,镰刀挥舞间,胡麻整齐地倒下,他们手脚麻利地将胡麻捆扎成捆,有序地码放在一旁,等待后续处理。
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通过“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探索适合盐碱耕地的农作物品种和改良产品。同时,推广盐碱耕地改良技术模式,为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项目自实施以来,兰州新区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改良措施,包括增施生物有机肥、土壤修复菌剂,以及采用“膜下滴灌”“上膜下秸”和“松土开槽”等治理模式,让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耕地逐渐焕发生机。
田埂上,收获的作物堆成金色小山。“目前,试验区内各类耐盐碱作物长势喜人,中度区种植的荞麦,轻度区的蚕豆已完成采收,经各科研院校数据采集和测产,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李德苍捧起一捧荞麦,麦粒从指缝间滑落:“这些沉甸甸的果实证明,我们的治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盐碱耕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来源:兰州新区报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