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深学粮食种植技术 加强小麦冬前管理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的好坏关系到人民的吃饭问题。为夺取明年小麦丰收,做好今年的冬前麦田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尤为重要。受前期持续连阴雨天气影响,今年冬小麦播期推迟,晚播麦比例明显增加,麦苗出苗晚、长势弱,可能出现“一根针”和“土里捂”,且土壤湿度大加重病虫害发生,浅播易发生冻害,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压力较大。针对当前生产形势,立足“抢早抓细、分区分类”,以晚播麦促转壮为重点,落实适墒镇压、冬前除草、防病治虫、肥水调控等措施,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打好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冬前要酌情镇压提温保墒,促进根系分蘖生长,防御冻害。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压虚不压实”原则,对整地粗放、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松塇的田块,要适时开展镇压作业,压碎坷垃、踏实土壤、弥补缝隙、保墒防冻;对土壤过湿、播种过深、麦苗过小过弱的田块不宜镇压。晚播弱苗冬前也可喷施芸苔素内酯、微生物复合菌剂、磷酸二氢钾等,增强抗寒能力。施肥促
对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基肥不足、长势较弱、渍害僵苗等造成麦苗发黄的田块,在小麦2—3叶期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促弱苗转化升级。对部分播种偏早、播量过大的田块,要控制追肥,以镇压为主,适当蹲苗、防范旺长。化除防药
对于部分播种较早、未进行封闭除草或除草效果不理想的田块,选择在小麦3叶1心后、杂草2—4叶期、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无风晴天化学除草,同时避免施药前后5天内有强降温导致产生冻药害。对于播种过晚、小苗弱苗的田块,建议冬前暂不作除草处理,可在明年早春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和出苗情况,选择相应的除草剂喷施。病治虫压基数
“湿生病、旱生虫”,今年局地土壤偏湿,利于小麦土传病害发生。要做好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监测,要将条锈病作为冬前防治重点,加强小麦条锈病、黄花叶病毒病、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麦蜘蛛等主要病虫害的调查监测,适时喷药防治,压低病虫越冬基数,提高防治效果。冬
有灌溉条件的,要配套好灌溉设施,因地因苗适时浇好越冬水;墒情适宜的田块可以镇压代替冬灌;偏沙质土壤和坷垃较多、墒情不足的田块冬前仍应适当补灌,以防冬季旱寒危害;适宜浇灌时间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土壤夜冻昼消或寒潮来临前。严格做好麦田禁牧工作,防止麦苗冬季损害。
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凡断垄在15厘米以上的地方,要及时补种经过浸种催芽的同品种种子。不能补种的地块,可疏密补稀,移栽时要选择有分蘖的麦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保证成活。在麦苗3~4叶期将田间的疙瘩苗疏开,补栽到缺苗断垄处。补苗后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确保苗全、苗匀。
及时浇好越冬水。浇冬水不仅有利于沉实土壤,减轻整地质量差、土壤不实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促进小麦分蘖发生及根系发育,保证麦苗安全越冬,而且有利于麦田贮存水分,为翌年早春小麦返青、起身提供良好的墒情,争取管理上的主动。因此,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应适时浇好越冬水,时间应掌握在12月10日前结束,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浇后及时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对于底墒较好的晚茬麦田,一般不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对于底墒较差的晚茬麦,应选晴天浇冬水,底肥不足的可结合冬水,亩施尿素5~7公斤。
适时中耕,增温保墒。对浇过蒙头水和分蘖水的麦田,要及时中耕,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破除板结、增温保墒、除掉杂草、促进根蘖发育。冬灌后要对麦田进行中耕;对因晚播形成的苗小、苗弱的地块,也可进行浅中耕,以提高地温,促弱转壮;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或镇压的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
因苗而异,科学施肥。对晚播弱苗和底肥施用不足的麦田,应在冬前分蘖盛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8~10公斤;对底肥充足、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
抓住有利时机,搞好病虫草害防治。冬前应重点搞好麦田化学除草工作,时间为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注意要在无风的天气喷药,以免由于风力影响,造成喷药不匀。同时要搞好以小麦纹枯病、麦蚜、麦蜘蛛等为主的小麦病虫害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其发生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正确指导麦田病虫害防治。
编辑:郑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