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方山乡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老乡村焕发新活力
论地利,方山乡并无优势。自镇原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山路,向北车行近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
论产业,方山乡风生水起。马铃薯、黄花菜漫山遍野,今年方山乡种植早熟马铃薯2000亩、新品种黄花菜2000亩。
偏远乡镇为何产业如此旺?“是结对帮扶打开了我们乡发展产业的局面。”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说,从挖掘增收潜力出发,方山乡依托结对帮扶,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富民之路。
“引进早薯,村民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
当姚永良第一次拿到10400元马铃薯收入时,眼中透着无比的喜悦。
姚永良是方山乡王湾村村民,以往他的田地里长的都是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扣除口粮,收入非常有限。今年在乡上的引导下,他参与到了省农科院推广的早熟马铃薯试种队伍中来。“省农科院免费发了种子,风险由它承担,好了收入全是我的,我种了2.6亩。”姚永良决定试一试。
虽说并无早薯种植经验,可有省农科院专家的耐心指导,姚永良也学得认真,短短几个月,姚永良的早薯就喜获丰收。
从栽下种子到吐出新绿,结出硕果,姚永良都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他为两亩多早薯的操劳也换来了一万多元的回报。“通过种植早薯,收入增加了,人也更加自信了。”姚永良说,明年他打算进一步扩大早薯种植面积。
现在姚永良被乡上指派为技术员,负责全乡早薯推广种植。“过去我很守旧,很多新事物没有勇气去挑战。”姚永良说,“现在我敢于挑战偿试,让更多的村民种上早薯,增收致富,这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如今,方山乡受省农科院帮扶,推广种植12号早熟马铃薯的群众有近500户。“引进早薯,村民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高亚丽说,围绕培育“马铃薯品牌乡”,方山乡明年早薯种植面积有望达到5000亩左右,下一步将朝着现种产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乡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黄花菜种植又盛兴起来了”
“方山乡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民多外出务工,常年留守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儿童。”方山乡党委书记高亚丽说,乡上的一些山地,由于没人耕种,长时间撂荒,看着长满杂草的土地于心不忍。
借着省农科院为张大湾村帮扶建办的黄花菜加工厂,高亚丽产生了通过种植黄花菜来盘活这些土地的想法,“有地没人种怎么办?”
“山连山,地块集中,通风效果好,极富发展特色产业。”2018年方山乡张大湾村村民田创瑞在乡上发展黄花菜产业的倡导下,放弃在外务工,决定回乡种植黄花菜。如今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田创瑞通过流转和自家的田地,共栽植新品种黄花菜10亩。“预计今年可产干菜2000斤,每斤预计市场价10元,可收入2万元。”依托黄花菜田间套种的饲草,田创瑞还养殖了28只羊,政府奖补2万元,养殖年可收入8000元,仅此两项就可收入2.8万元,田创瑞还利用空闲时间在周边打零工。
“发展黄花菜产业,拓宽群众增收门路,像田创瑞这样在外务工返乡种植黄花菜的群众在张大湾村就有8户。”张大湾村党支部书记赵丰奎说,为鼓励群众种植黄花菜,村上把撂荒的土地通过适当的价格流转给有种植意愿的群众,省农科院还免费为这些群众提供新品种苗子和技术指导。
“村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黄花菜种植又兴盛起来了。”赵丰奎说,经过近三年的偿试,村上探索形成了“帮扶单位+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331+”的要求建办了畅越种植专业合社,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业扶贫新突破。
更让赵丰奎欣慰的是,在黄花菜种植大户、合作社及省农科院的定点帮扶带动下,张大湾村流转土地500亩,全村已栽植新品种黄花菜850亩,省农科院和合作社将为种植户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低价格为农户烘烤,保底回收,同时竭力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业效益和群众收入。
如今方山乡以帮扶单位为支撑、以党支部为引领,通过流转土地统一栽植和提供种苗分户栽植相结合的办法,在全乡推广栽植新品种黄花工2000亩,加上以往成园的近6000亩黄花菜,昔日的方山乡遍地“金针”是真金,老乡村因特色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编辑:庄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