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富裕定西挑大梁
近年来,定西市扛起了全省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大旗,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大产业。为此,记者前往定西市近距离地去解读“马铃薯块状经济”的成功范本。
突出特色,十年艰难磨一剑
2004年9月13日,“中国定西首届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在“中国马铃薯之乡”——定西市隆重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绿色、品牌、诚信”,象征着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代表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1400多人参加了这次颇具影响力的盛会,共同解读“定西马铃薯块状经济”现象的形成。无疑,定西扛起了甘肃马铃薯产业的大旗。定西终于在默默地奋斗中首次以如此宏大的规模展示了自己充满希望与魅力的真实一面。
在这次“接洽会”上,定西先后与17个城市的终端市场客商签订鲜薯购销合同38项近100万吨,精淀粉购销全国11项4.5万吨,签约金额达7.83亿元。如果把这7.83亿元平均到定西每个农民头上,相当于每个农民实现了300多元的产值。此后每年一届的马铃薯“接洽会”,已经成为定西人向世人展示马铃薯产业开发成果的大舞台,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早在1996年,原定西地委行署提出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工作指导原则,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大力实施“洋芋工程”,把马铃薯产业列为全区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开发。经过5年的发展,到2000年全区就从当时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几十万亩增加到232万亩,总产量达280多万吨。2001年,定西风调雨顺,马铃薯产业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大丰收。这一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80多万亩,产量达400多万吨。
400万吨马铃薯的转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严肃地摆到了定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群众面前。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定西市找出了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种植水平低,二是生产规模小,三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四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定西人在严酷的市场里艰难地寻求着马铃薯产业开发中农民既增产又增收的金钥匙。
到2005年,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37万亩,总产量达500多万吨,而马铃薯价格年年升,一般价格都在0.25元/斤左右,专用薯在0.30元/斤以上,最后竟然出现脱销现象,市场惊呼:“马铃薯之乡无马铃薯可买了!”
基地建设,布局实现区域化
每年的8月,当你走进定西,那碧绿的原野里到处摇曳着片片白色的马铃薯花,让人切实感受到了“洋芋开花赛牡丹”的意境。
近年来,定西市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通过政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不断扩大马铃薯订单面积,规范订单签订程序,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订单化生产的格局,呈现出社社有点、村村有片、乡乡有带的点片带相结合的连片种植、规模推进态势。目前有6个县区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安定区超过了70万亩。全市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45个、150万亩,以“龙头企业+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协会+农户”等联结方式,在企业、协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共落实马铃薯种植综合示范点和示范片带208个,总面积40多万亩,订单生产面积超过了200万亩,占订单农业的83%,比上年增加13%。形成了洮河、渭河、漳河流域河川水区优质菜用型和加工型专用型薯生产基地,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商品薯生产基地等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
定西市马铃薯生产基地的迅速壮大和质量的提升,为增强适应市场能力、减少市场风险奠定了基础。
龙头带动,加工逐步规模化
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合资、合作、联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培育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马铃薯的加工转化能力。全市有淀粉加工企业496户,其中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企业24家,年加工马铃薯淀粉及其制成品生产能力30万吨,其中精淀粉25万吨,产值达6亿多元。临洮兴达、腾胜、三江,陇西清吉,岷县金大地等企业生产能力均超过千吨,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精粉皮等,马铃薯加工产品正向多元化、精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投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大中小型企业互补、高中低档产品同时开发的加工格局。同时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大量收购生产原料,延长生产周期,实现企业达产达标、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目的。
有规模才有效益。过去,农民们东家几亩、西家几亩的种植,不仅市场打不开,价格上不去,还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农民们说,一家一户搞,谁有能力把产品卖到上海、广东、南京去?
记者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甘肃临洮腾胜蔬菜土特产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了解到,该公司老总康克归赴国外考察时发现,目前我国食用的深加工淀粉均从国外进口,其中雪花粉每吨高达1.4万元。回国后,康克归聘请专家教授反复论证,决定自筹资金1500万元争取德国政府贷款253万美元,在康家崖建一座年加工能力2.5万吨达到国际标准的马铃薯淀粉深加工厂。
同时,该公司计划用2-3年的时间,与兰州理工大学联合研发“马铃薯发酵生产乳酸及聚乳酸改性应用”项目,进一步延长马铃薯的加工产业链。
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
定西市市长杨子兴认为,定西市始终把加快马铃薯产业化进程作为重头戏来唱,采取合资、股份合作、联户等各种形式,培育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高新技术项目,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全市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使大批企业脱颖而出,先后建成了临洮兴达、临洮三江、陇西清吉、岷县金大地等加工能力在千吨以上的龙头企业20多个,中小型淀粉加工企业500多个,精淀粉生产能力已达25万吨,鲜薯年加工总量达135万吨,年实现加工产值6亿元以上。淀粉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速冻薯条、粉皮、薯格、薯丸、薯条、薯泥等10多个品种。这些龙头企业连基地、连市场、连农户,建立起了一条从松散到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联结了产业链条上的每一道工序,实现了多方受益。至目前,全市仅开工生产的21家千砘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收购原料42.87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12.25万吨;生产精淀粉等产品4.98万吨,增加1.8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增加6000多万元。
产销衔接,服务趋向社会化
定西把马铃薯的销售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要工作,在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强化服务功能。搭建交流交易平台,积极参加中国·昆明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通过加强宣传,会上吸引外地客商与定西市马铃薯企业签约项目13项,占大会总签约项目的56.5%,涉及资金总额2亿多元。
主办中国·定西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提升定西马铃薯知名度,市内各企业、协会与国内17个城市终端市场客商签订销售马铃薯98.5万吨、精淀粉4.5万吨、总金额为7.83亿元的购销合同。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各县区成立了专门的马铃薯销售信息中心,负责马铃薯产销信息搜集,分析,发布,指导销售工作。
搭建物流配载平台,市县区积极争取省上和铁路部门的支持,取得了车皮的运输配载权,采取“政府+协会+铁路”的模式成立了马铃薯铁路联运办公室,先后发运直达广州、郑州、成都等地的马铃薯专列6列,外运马铃薯15560吨,铁路外销总量达到5646个车皮,外销马铃薯33.83万吨。
搭建协会稳价平台,全市组建各类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0个,农民购销协会250多个,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从马铃薯种植到销售,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定价、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畅通信息渠道,既保护农民利益,又为客商创造了收购条件。
定西市委书记石晶介绍说,发展迅猛的农产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定西市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开发,建立各类种、养、加工示范基地,实现产值5.6亿元,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石晶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与营造环境,因此政府对经济活动是推动而不是代替。如此一来,协会运作就会遵循市场规律,就会寻找商机,就会趋利,就会激活市场。搭建市场销售平台,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鲁家沟、岷县梅川4个大型马铃薯专业交易批发市场和26个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有185个,有1500多个收购网点遍布全市乡村,马铃薯贩运大户达到2321个,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市场为载体、以农民购销协会为纽带、以购销贩运户为依托、以购销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购销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马铃薯外销总量已达106.4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7亿元。
在加大运销和加工的同时,为了调节市场需求的时空分布,延长鲜薯上市时期,确保马铃薯价格稳定和企业加工原料供给,积极动员农户、协会和运销大户挖窖贮藏,全市新挖贮藏窖12.82万眼,各类贮藏窖累计达到76.21万眼,实际贮藏马铃薯187.4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0.95万吨。通过政府调控市场,促进了全市马铃薯的销售,市场价格较往年同期大幅度提高,也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外销每吨比上年同期平均增加80元,达到440元,市内各加工企业收购每吨增值30元,达到32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全市有26个辐射功能较强的农副产品市场参与马铃薯交易,1409个收购网点遍布全市乡村,马铃薯贩运户达2321个,市内直接从事马铃薯产业加工、销售的人员达10万多人。2003年,外售鲜薯325万吨,占当年全省马铃薯总产量的43%,其中销往国外的马铃薯产品达到30万吨。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集贸市场为载体,以购销贩运户为依托,以购销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购销服务网络。
运作市场,调控价格,助农增收是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一种尝试,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在马铃薯产业的运销战中,政府通过对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有力推动、价格调控、优质服务以及市场监管,充分发挥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了各个市场微观主体的共赢。群众说,协会既是我们通往市场的桥梁,又是党联系我们的纽带。党和政府同农民的心贴得更近了,在群众心目中也更有威信了。
最大的产地,最大的市场,市场就是需求。这种需求也许就是洋芋蛋变“金蛋”的有益启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苦瘠甲天下”的定西一直在改革的路途中寻求脱贫致富的变局。“马铃薯块状经济”的思维让定西人民在朴素而焦痛的“三农”情结中找到了一个用优势化解劣势的致富良方,这就是洋芋蛋变“金蛋”的真谛。科研开发,种薯推广良种化
增产才能增收。定西市委书记石晶介绍说,定西市委、市政府在把马铃薯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来培育的同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培育出的“新大坪”、“陇薯3号”不仅产量高,品质好,价格也比一般马铃薯要高。这一点御风乡罗川村村民周克明早已尝到了甜头。在安定区鲁家沟马铃薯市场,周克明从三轮车上卸下一袋袋马铃薯,一边过秤一边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的是“新大坪”品种,一斤买到了0.26元。比其它马铃薯每斤高出0.05元。12.5亩的马铃薯,留过种子和吃的,能出售两万多斤,收入6000多元。细一算,周克明的“新大坪”品种比一般马铃薯增收1000多元。
加强产学研的有效对接,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档次,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加快良种繁育推广和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依靠现代农业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栽培方式,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病害检测实验室,创新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应用生物工程技术,高淀粉型良种薯覆盖率达87%以上,形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陇薯、渭薯、武薯、甘农薯、青海薯和外引专用薯等六大优良品种系列,其中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陇薯3号淀粉含量高达22.17%,建成了全省第一个上规模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组培快繁中心,从美国引进了以生产全粉、炸薯片(条)为主的大西洋、夏波蒂,从荷兰引进了维生素含量高、以优质食菜为主的费乌瑞它等加工型和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26个,形成了年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原原种3000万粒的能力,占全国脱毒微型种薯总量的70%,成为国内最大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之一。
提高质量,市场占有品牌化
品牌是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如何在产业化路子上把品牌锻造得“含金量”更高,影响力更大,定西市首先发挥中国特产之乡效应,各县区积极组织注册马铃薯商标,申报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制定实施无公害地方标准,推广良种化、专用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技术,“五竹”牌优质良种薯,“金宇”牌脱毒种薯和专用薯,“腾胜”、“清吉”、“鲁家沟”牌优质商品薯,“兴达”、“千里雪”牌精淀粉,“三江”牌全粉等10个商标注册;“渭源优质种薯”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临洮马铃薯”取得国家绿色证书;临洮腾胜、兴达、甘肃金大地、岷县金大地和陇西清吉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临洮腾胜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定、渭源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制定颁布了脱毒种薯、无公害农产品马铃薯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对县区提供的61份马铃薯原料样品以及18家精淀粉生产企业抽取的40个样品进行了检测,为全市马铃薯品种合理布局、企业质量标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全市还对符合绿色产品标准的精品马铃薯按照绿色食品认证程序,积极争取拿“绿卡”,以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
“马铃薯价格与品牌和运力息息相关。”被群众誉为“洋芋书记”的安定区委书记李旺泽分析说,每年国庆期间马铃薯价格之所以掉下来,主要是铁路运力吃紧,造成马铃薯积压,价格自然就会下来。
如何调剂车皮计划,确保定西马铃薯及时运往全国市场,保证农民增收,牵动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受省委和省政府的委托,曾在铁道部任职,且熟悉铁路运输工作的省委副书记王宪魁在一个多月里四下定西,带领省直有关部门和铁路部门的领导先后到安定区、陇西县专题调研马铃薯运销工作,进行现场办公,并同铁道部及兄弟铁路局联系,建立了全国马铃薯市场信息联系网络。在铁道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发送马铃薯专列。这是我国铁路运输史上第一次大宗农副产品发送的专列。
9月24日19时40分,在陇西火车站,随着兰州铁路局成学勤局长“发车”的号令,50节车皮满载着3000吨“清吉”牌马铃薯的由定西发往广州的85002次马铃薯专列一声长鸣,缓缓启动。
为了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近年来,定西市在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申报中国特点特产之乡命名、制定实施无公害地方标准、开展品牌产品商标注册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显著增强,目前安定区、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金宇”、“五竹”、“腾胜”、“清吉”等众多马铃薯品牌在市场中享有盛誉。同时,该市还有3个优质产品申报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使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从过去的“提篮小卖”到后来的“编织袋”托运,再到如今的大批量、精美纸箱包装专列快运,品牌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响,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大;只有经过市场的严酷选择,特色才有可能转化成品牌。
“品牌+规模+销售+加工+储藏=增收”,这是定西在农业产业化上历经10年磨砺成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模式。
如今的定西马铃薯经济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的相互默契中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与勃勃生机,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产品品种改良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品牌打造和质量保证步入正轨,马铃薯及其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速冻薯条等品牌产品已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四川等20多个省市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在政府的扶持下,定西市同时还培养了像康克归、何清吉、杨维国、冯有铭等一大批“马铃薯领袖”品牌,他们带领着自己的马铃薯生产企业活跃在全国大市场上,并使定西马铃薯产品打向国际市场,为定西马铃薯的转化建了功。甘肃金大地公司、安定超兴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安定环宇淀粉有限公司、岷县金大地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马铃薯深加工品牌企业为马铃薯产业链的形成立了业。
编辑:王月英
审核:秦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