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全力打造“醉美凉州、地道农产”品牌形象
近年来,凉州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农业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种出好产品、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
整合资源 优化布局 着力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凉州区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多样,拥有雪山高原、森林草甸、绿洲平原、大漠戈壁等雄浑的西部风光。土壤肥沃,光热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工业污染少,加上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浇灌,让这里成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绝佳产区之一。
发展产业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凉州区立足区情实际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牛羊猪鸡菜果菌薯药草”十大特色产业和肉鸽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产业集群。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目标,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20年,全区牛存栏42.05万头,出栏14.13万头,同比增长19.54%;羊存栏139.24万只,同比增长39.74%,出栏50.84万只,同比增长11.39%;猪存栏59.54万头,同比增长31.58%,出栏71.21万头,同比增长2.83%;鸡存栏408.05万只,同比增长33.65%,出栏118.38万只,同比增长15.53%;肉鸽存栏8.51万羽,出栏9.4万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4.6万亩;瓜菜种植面积39.4万亩,同比增加12.4%,其中设施蔬菜11.83万亩;落实菌棚687座、31.05万平方米;马铃薯种植面积6.55万亩;甘草、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万亩;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种植面积22.1万亩。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实施伊利乳业、优然牧业、牧原生猪、德青源金鸡、众兴菌业、海升水果胡萝卜、嘉禾佳酱菜、亚盛田园牧歌饲草、华中农业露地蔬菜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健全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打造种植、养殖、加工全产业链,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农业产业发展的架势全面拉开,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产品从有到优、产业链从短到长、经营方式从粗放到精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从弱到强的转变。
政策扶持 龙头带动 提升农产品品牌建设动能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培育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作用,强化财政扶持,深入实施品牌农业提升行动。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凉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奖励扶持政策》,在蔬菜种植、特色种植、食用菌产业、畜牧养殖、奶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壮大主体、冷链建设、农产品营销等方面,通过金融信贷、资金奖补、一事一议等方式予以支持,2020年兑现区级农业奖补资金4000万元。
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品牌培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牛产业以玉霖、黑牛,羊产业以普康,猪产业以牧原,鸡产业以德青源、旺河,奶产业以伊利、优然牧业,食用菌产业以众兴菌业,蔬菜产业以蜻蜓、沼然,农产品加工以嘉禾佳、海升,面粉以红太阳、西北神农,熏醋以益民、醋大妈、春晓,中药材产业以蓉宝,马铃薯产业以达利,林果产业以黄羊河、智信达,肉鸽产业以永昌肉鸽产业园为龙头,培育壮大了一批运作良好的生产经营主体,在产业内发挥领军作用。采取兼并、重组、整合、股份等多种方式,逐步发展较大规模和实力的联合社,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全区累计培育认定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04家,创建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11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9家、市级26家、区级220家。
严字当头 好中选优 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标志,也是凉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凉州区农业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但农产品品牌多、基地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品牌宣传力度小,优质不优价;还没有培育出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竞争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亟待提高。区域公用品牌的欠缺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着力培育“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夯实农产品品牌培育基础。2020年,全区新申报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家、产品16个,申报登记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生产经营单位3家、产品5个,申报认定莫高葡萄酒、黄羊河甜糯玉米、甘青面粉、沼然绿小乳瓜、旦马黑牛雪花牛肉等5个“甘味”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全区“三品一标”认证(登记)企业45家、产品153个、基地面积50.98万亩、认证产量51.05万吨、畜产品认证规模122.3万头。
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上,以“醉美凉州、地道农产”为主题,深入挖掘凉州农产品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通过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创新性地推出了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凉州农鲜。在品牌标识设计中,巧妙融入“天马”元素,将特色农业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讲好凉州历史文化故事、农产品品牌故事,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效应。并对公用品牌进行商标注册和著作版权登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了《凉州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提高品牌规范化管理水平,督促和指导企业统一规范使用“凉州农鲜”品牌商标,推动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借势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有机食品博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凉州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暨“凉州农鲜”品牌发布会,对“凉州农鲜”进行了专场推介,并对9家首批授权使用单位现场授牌,发布会情况受到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凤凰网、搜狐网、网易网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为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了个好头。
强化监管 以质塑牌 全力保障“凉州农鲜”安全底色
借助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以质量和诚信创建知名品牌,走以信为本、以质取胜的农产品品牌发展道路。
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膜下滴灌技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重点查处违禁农(兽)药生产、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全面开展果蔬、畜禽产品风险监测,实现主要农产品监测全覆盖,每年抽检农产品450000批次以上,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力度,所有“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主体全部纳入国家追溯平台监管,积极推行“合格证+追溯二维码+区域公用品牌”开证模式,逐步实现了农产品全程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2020年,全区累计开具农产品合格证20460张,48386吨食用农产品“带证上市”。疫情期间,合格证成为了农产品的“通关文牒”,保障了食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多媒体 新业态 深层次 宣传推介凉州农产品
加强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用活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等新媒体资源,精心打造凉州农业新名片——微信公众号“桑麻话凉州”,不断推出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新闻素材,提升凉州农产品品牌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多渠道加大优质农产品宣传力度,提高凉州农产品知名度。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甘肃省“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发布宣传推介活动、第二届中国•兰州(榆中)高原夏菜新品博览会、第18届中国广西—东盟食博会、第21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第14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第18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参展期间,累计接待访客2.4万人次,建立联系意向客户1100人次,接受采访报道21次,达成采购或意向协议9单,签约总金额2175.4万元。“蓉宝”肉苁蓉、“黄羊河”糯玉米等3个产品被评选为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西凉仙紫”葡萄、“汉和牛”牛肉等5个产品被评选为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产品,“古凉天赐”皇冠梨饮料、“陇旺河”乌骨鸡蛋被评选为广西—东盟食博会金奖。
加强“龙头带基地、企业连农户、产供销一体化”渠道建设,围绕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肉类全程冷链物流和蔬菜果品冷链物流,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累计达到7个,年成交额近40亿元,培育昊天等冷链物流企业19家,冷链保鲜库容达到26.6万吨。
积极主动适应网络营销、直播带货、同城配送等经济新趋势、新业态,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步伐,构建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扶持甘肃田园绿色农业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凉州区农产品云端集散中心智慧产业园,通过整合本地电商资源、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同城配送体系,引领传统农产品产业经营销售模式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打通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实现电商企业优势互补、抱团发展、降本增效。
筹办了“醉美凉州•地道农产”助农扶贫直播带货、“I@甘肃网络扶贫博览会”、农民丰收节网络直播、农产品“同城配送进社区”等活动,推动形成了“名店与名牌结合、展示与销售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宣传与推介结合”的新型营销格局。
在新的起点上,“凉州农鲜”将以凉州区政府公信力背书,大力实施质量对标和品牌创建提升行动,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决定、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机制,推动着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出一批含金量、知名度高的“凉州农鲜”品牌,举起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旗。
编辑:秦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