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静宁县:李家山的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年”不是一下子到每一个人身边的,从腊月初八开始杀猪宰羊,赶集盘置年货,都在为心中的那个“年”准备着。到了农历二十三,是人们俗称的小年,小年也是“年”,但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年”,那个“年”是大年。
大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位置。那么,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许许多多的人们在忙碌了一年后急切的期待“年”的到来呢。
大年首先是喜庆,这个喜庆像根一样埋在大地深处,也像花朵一样在开放,这种喜庆,它不单单在对联、在年画、在社火,更主要的它是在每个老百姓的心中。
百节年为首,是快乐庆祝的愉快时光,谓之过年。那么究竟什么是年呢?关于年,有一种说法,年,本是远古的一种怪兽,专门在除夕夜这个极凶极阴的时刻出来害人,年到底长什么样子,没人知道,人们只能集合一些猛兽的特征,通过想象来勾勒出年的模样。为了对付这个怪兽,人们召集全体族人在一起,一方面用在除夕夜放鞭炮的方法来驱逐它,另一方面呢,通过祭拜的方式,祈求神灵来保佑。
年便成了一种习俗,变成了一个节日,过年,也渐渐褪去了传说中的凶险成分。由此说来,过年呢,原本是过一道凶险的关,如今呢,我们的老祖宗把这种凶险,演绎成了今天的祥和、团员的节日,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了。
李家山,是座落在静宁县南部,喇嘛山腰的一个小村庄。
进入腊月,出门打工的、做生意的、上学的、上班的,鸟儿一样向家而归,跟家人团聚,走亲戚、见朋友。忙碌了一年的农家人,进入腊月更是忙个够呛,盘置年货,新衣服、糖果、花炮、门神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年,靠着苹果产业富起来的农民,年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手机、电脑、小轿车这些时尚东西也进了农家的门。
大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对联上写的内容大都寄托着农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有了年画再配上对联,节日的气氛就被点燃了起来。吃过晚饭,各姓家族的男性由家长带领,端上香火和为自家先人封包好的冥纸,点上香,按辈份大小依序排队,在“坐纸”人家的门口,全族人齐跪叩拜,接祖先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一起“守岁”、一起享受五谷丰登里的缕缕欢愉。
除夕夜,长者给孩子散压岁钱、分糖果、吃饺子、看春晚。但除夕夜最重要的就是“守岁”。在李家山,“守岁”也叫“咬鬼”,就是除夕的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然后煮上一锅肉骨头啃,“咬鬼”的意思就是把一年的鬼全都吃掉了,这样一年到头就会顺顺利利,头不疼,脑不热,没有怪病缠身,平平安安。
春节期间,李家山的春节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各种表演活动烘托着大年的气氛,社火,便是一项农村老百姓深受喜爱的活动。无社火,不成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全庄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到大场里,将昔日的“夜社火”演得如火如荼。拉二胡、吹笛子、打鼓响锣,扭秧歌唱小曲。除了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外,如今还增加了打篮球、乒乓球、拔河、套圈等项目。
正月初三,家族中的男丁们再次来到接祖先的地方,点香烧纸奠酒,送他们回去,翻飞的纸火,像说着恋恋不舍的话。
正月初五是“五穷日”。“五穷”,即天灾、人祸、瘟疫、苦难、贫穷。这天,全村人就会用一种传统的方式把他们赶走。
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领着锣鼓队和上了妆的王灵官、赵灵官、刘海走家串户,驱赶“五穷”。扮成各种样子的“社火尾巴”可以在村子里乱转,碰上看社火的人就用彩色颜料抹脸,说是“贴喜贴福”。各家各户赶完后,就到庄口烧香磕头,说是“送五穷”。
这一习俗寄托了李家山人摆脱贫穷,争取富裕的美好愿望。这些年,依靠苹果产业富起来的李家山人,到了“五穷”日,还新增加了一个项目——套袋比赛,在一根长绳上绑上铁丝,再在铁丝上绑一些小木棍充当苹果,两人一组,先套袋、再摘袋,谁用时最短就是头名。这充分的表明了,依靠现代农业技术逐渐脱贫的李家山人把用传统社火赶“五穷”已经当作一种文化,在他们的心里,要赶走贫穷,是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科学技术。
人们对大年情有独钟,因为它在人们一年的辛苦后实现了团聚的愿望,认识到辛苦的理由,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找寻到心灵的归宿。过大年的形式或许已发生了改变,已不像记忆中那样的传统,但它依然在提醒着人们,什么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什么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编辑:庄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