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天水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十三五”时期,天水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扎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三农”工作在全市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2020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126亿元,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2元,年均增长8.6%;粮食总产达到127.85万吨。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紧盯“两不愁三保障”, 扎实推进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全面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376公里,改造危房3.99万户;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32个,搬迁安置人口2.09万户10.1万人;建成扶贫车间414个、带动劳动力就业1.4万人;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26.58万人,组织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85万人;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五年共减贫49.78万人,退出贫困村1165个,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所有贫困人口、行政村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
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25.89万亩,粮食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110万吨以上。果品、蔬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360.2万吨、395.3万吨、11.5万吨,产值分别达到140.4亿元、130亿元、44.52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1亿元。累计创建省级以上果品标准园156个、蔬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63个、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个、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96个,有效期内的种植业“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211个,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农产品供给上实现了由“吃得饱”向 “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
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深入实施“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迅猛,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各2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创建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63家,培育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家、省级151家,发展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达到843座,储藏能力达97万吨。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健全,秦州瀛池果菜批发等4个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63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20多个电子商务中心和乡镇电商服务站等年交易额100多亿元,大量农产品进入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30多种农副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61.6%、56%、49%和40.46%,现代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麦积区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秦安县安伏镇创建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五年共建成高标准农田67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新修堤防311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47处。改建农村公路7508公里、行政村通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乡镇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清水县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完成营造林136.14万亩,林地面积达到60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45%,较“十二五”末提高3.24个百分点。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投资19.8亿元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7044公里,农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14千伏安,农村用电告别了“温饱电”,用上了“小康电”,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更加夯实,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实施总投资19.8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站52座、垃圾压缩站106座、污水处理厂(站)70座。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风貌革命”,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23.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6.04%,建成农村公厕2604座、实现了行政村和乡镇镇区公厕全覆盖;100%的乡镇、80%的行政村实现垃圾收集处理;农村各类黑臭水体逐步消除,污水乱流现象有效遏制;拆除空心院1.13万户,依法拆除无功能建筑3.9万处。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废旧农膜回收率、尾菜处理率、畜禽粪污利用率分别达到83.25%、40.44%、76.7%。全市14.6%的行政村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美丽宜居村庄1个、美丽休闲乡村3个,清水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确认承包地面积655.06万亩,颁证率99.2%。农村“三变”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入股村集体资金1.17亿元、资产折价1.9亿元,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3亿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137.2万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64家,量化资产10.2亿元。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34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129.2万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全面整合、分级诊疗有序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
乡村治理效能持续增强。评选市级以上文明乡镇66个、文明村179个、五星级文明户5403户、市级文明家庭63户。建成“乡村舞台”2491个、文化馆乡镇分馆7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50家、农耕文化博物馆10家。扎实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村”6个、省级97个,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371件,全市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73%和0.85%,群众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秦州区玉泉镇七里墩村、麦积区新阳镇胡大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编辑:秦子雯